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49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小心。如:「謹慎」。《論語.學而》:「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得心應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然;有慕心則聲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焦頭爛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如果皇上接納徐福的建議,事先壓制霍氏,那麼朝廷也就不必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了。」宣帝看了奏摺,覺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賜給徐福財帛官爵,做為獎勵。後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事陷入十分狼狽窘迫的困境或犧牲慘重。
安步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臣民愛戴。之所以被稱為明主,就是因為他們明白士人的尊貴,能夠禮賢下士。」齊宣王聽了他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便表示要請他當國師,讓他以後每天有美食可享用、有華車可以乘坐,連妻子都有漂亮的衣服穿,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但是,顏斶卻推辭了,寧願回歸鄉里,過平淡的生活,並說自己可以「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意思就是沒有肉吃的話,就把吃飯時間挪晚,等餓一點再吃,吃起飯來就會更香,當作是吃肉;沒有車子坐,就悠閒安穩地走路,當作是乘車。他認為已經向君王進過忠言,就盡了人臣的義務,不需要再留在宮中,便向宣王拜別而去。古代貴族出行必乘車,故用「安步當車」來稱人安貧樂賤,後亦用於形容人態度悠閒從容。
顧此失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隋書.卷五七.薛道衡列傳》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人也。……及(開皇)八年(西元589)伐陳,授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王師臨江,高熲夜坐幕下,謂之曰:「今段之舉,克定江東已不?君試言之。」道衡答曰:「凡論大事成敗,先須以至理斷之。……我有道而大,彼無德而小,量其甲士1>,不過十萬。西自巫峽2>,東至滄海3>,分之則勢懸4>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勢,其在不疑。」熲忻然曰:「君言成敗,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本以才學相期,不意籌略乃爾!」還除吏部侍郎。 〔注解〕 (1) 甲士:披甲的士兵,泛指軍隊。 (2)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位於湖北省巴東縣西,與四川省巫山縣...
捕風捉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捉住影子一樣什麼也不會得到,希望皇上不要再讓那些方士的胡言亂語影響您了!漢成帝聽了谷永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接受了他的勸諫。後來「捕風捉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所做之事或所說的話毫無根據,憑空揣測。
正襟危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占卜的店鋪中遇到閒坐的司馬季主。席中,司馬季主講述天地自然運行規則,和陰陽吉凶的緣由,聽起來都很有道理,這使得他們感到十分驚異,曉得是遇見高人,連忙把帽子戴正,繫好帽帶,並整理衣襟,端正地坐好,然後才開始發問。後來「正襟危坐」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莊重誠敬的樣子。
危言聳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危言聳聽」原作「危言駭世」。「危言聳聽」是故意說些誇大、嚇人的話,使聽的人驚駭的意思。「危言」的「危」應當就是「危險」的意思。和《論語.憲問》所說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的意思不同。《論語》的「危言」是指「正直的言論」。在宋代呂祖謙〈館職策〉中提到漢文帝時,國家承平,如果較之於「成康之治」也許不足,但是較之於春秋戰國以降的政情,則綽綽有餘了。但是在《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卻提到賈誼上疏給文帝,奏章一開頭就說:當今國事,可以令人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長嘆息者六。從賈誼的奏章來看,似乎文帝時的朝政簡直糟透了,根本不像史實告訴我們的。有人就認為賈誼是在「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
終南捷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一○.隱逸》盧藏用始隱於終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職。有道士司馬承禎者,睿宗迎至京,將還,藏用1>指終南山2>謂之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在遠!」承禎3>徐答曰:「以僕所觀,乃仕宦捷徑耳。」藏用有慚色。藏用博學工文章,善草隸,投壺彈琴;莫不盡妙。未仕時,嘗辟穀練氣,頗有高尚之致。及登朝,附權要,縱情奢逸,卒陷憲綱,悲夫! 〔注解〕 (1) 藏用:盧藏用(?∼西元714?),字子潛,唐幽州范陽人。舉進士,但不得官職,故隱居於終南山。武周長安中,召授左拾遺。中宗朝,歷中書舍人,黃門侍郎,修文館學士。後因附太平公主,配流嶙表。出仕後專事權貴,獲譏於世。玄宗開元初卒,年五十餘。 ...
強詞奪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詞奪理」之「奪」,典源作「昧」。形容沒有道理卻強為狡辯,硬說成有理。語本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