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認知學徒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學徒制」的效果。所以這種理論在1990年代提出之後,不管是職業教育、特殊教育、行政人員培育或是班級教學改進,都獲得很大的迴響,而且其應用效果是正向的,頗受肯定。雖然「認知學徒制」和傳統的「學徒制」。都很強調真實情境的學習和實務知識的獲得,但彼此之間仍有相當大的不同,其主要差異如下:1.重視主動的學習:學習不是來字被動的灌輸,而是訴諸於學習者主動思考和探究,是一種個體「由做中學」的系統化、主動化的過程;2.強調反省的學習:學習者經由自我察覺、自我矯正、自我監控、自我反省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出新的知識、態度、行為和技能,...
卡芬頓(M._Covington)自我價值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卡芬頓(M. Covington)的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學習動機之自我價值論(self-worth theory)係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芬頓(M. Covington, 1984)所提出。卡芬頓之自我價值論企圖探討"部分學生為何不肯努力學習?"之問題。(註1) 理論要義1.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之內在動力社會傾向肯定成功者;兒童自幼即學習到,成功將使人感到滿足,促使個人自尊之提升,進而產生自我價值感。而成功之經驗大多是在克服一定困難後才獲得,而克服困難則需相當能力。因此,能力、成功和自我價值感三者間形成前因後果之關係;有能力者成功,而成功之經驗帶來自我價值感。多次...
標準化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準化測驗(standardized test)在學校中所實施的標準化測驗(standardized test)多為團體測驗。此類測驗依據編寫、設計的不同,可用以評量成就、興趣、能力等多面向。針對標準化測驗受試者分數之解釋,則通常需與常模(norm)比對。(註1)目錄1 測驗的標準化2 標準化測驗分數的意義3 標準化測驗的優缺點4 參考書目5 關鍵字 測驗的標準化1.分析目標、內容、各式相關測驗及專家建議,用以訂定測驗編制計畫。2.依據測驗目標及計劃編制、修正測驗題目,為使測驗有效,須注重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ildity)。信度:測量行為的一致性或可重複性。效度:精確、真...
ASSURE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學之知識與技巧(3)對教學媒體、方法及教學者之評量:教材、媒體及教法的是否合宜,可從學習者之反應及班級氣氛得知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ASSURE教學模式英文關鍵字:ASSURE Model of Learning 參考資料張添洲/著。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2000年初版,頁152-156。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文化回應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善用合作學習與社區資源,讓學生透過實際參與,接觸不同文化,實際了解文化回應教學的運作方式。3. 重視班級內學生的多元文化,並在班級佈置中顧及多元文化的內涵。Irvine認為教師要建構出文化回應教學的環境,至少要具備以下十個基本信念:1.對每個學生抱持高度的期待,相信每個學生都願意學習,而且可以發揮潛能以獲得成功。2.了解學生的學習現況,進行診斷與補救,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資源與機會。3.利用與學生有關的經驗來組織與說明學習內容,確保學習的意義性...
訊息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或稱信息加工論,用以解釋人在各式環境中是如何透過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及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來吸收定運用知識之歷程。(註1)訊息處理論立基於20世紀70年代興起之認知心理學,其盛行於80年代後至今。目錄1 一、訊息處理的多重歷程2 二、訊息處理的心理歷程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一、訊息處理的多重歷程多重歷程(multiproccess processing)係指人類把記憶視為一種訊息來處理,此只之記憶不是一單一歷程的運作,而是將收受的訊息係分為數個不...
協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協同教學法(Team Teaching)協同教學是一種異於一般傳統的教學,由兩位(或兩位以上)教學人員,共同組成一個教學團(Teaching Team),發揮各人所長,共同合作計畫,在一個或數個學科中,應用各種教學媒體、合作學習,並經由各種不同方式去指導兩個或更多班級的學生,隨時對有不同需求的學生給予學習上的幫助。目錄1 目的2 實施3 實行協同教學之展望4 參考書目5 關鍵字 目的1. 提供學生個別學習的機會。2. 讓教師們有更多一起工作的機會,不受傳統包班制的限制,可以共同使用一間教學準備室,共同設計教學活動。 實施...
教育的真善美規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當代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S.Peters)曾就教育活動提出三個評價依據,包含合價值性(worthwhileness)、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和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這可說是教育的真、善和美的規準。 內容說明一、「善」的規準─合價值性:這裡所謂的善,雖以道德上的善或價值為主,但實質上可以包含任何有價值的活動。教人做樑上君子,或江洋大盜,也許有技能或認知上的教與學的活動,但教的是敗德的事,也不能算是「教育」。在文學裡,教授經典名著,是一種「教育」;大力推廣低俗色情文學、暴力漫畫,或灰暗的厭世作品,則是「反教育」...
代幣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供給的數量與種類,使維持代幣的供需平衡。(劉春榮,1984) 代幣制度的運用  綜合蓋哲爾與謝倫的班級社會體系模式理論,在班級社會體系中運用代幣制度應注意如下(引自詹傑森,2007):新接一個班級,必須先仔細研究每個學生的文化背景,與既有的學生次級文化,了解其價值觀,提供在規劃代幣制度時理性的參考資訊。代幣制度運用過程中,要能關照、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強調每一個體具有獨特人...
安置性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置性評量(Placement Assessment)是評量學生的起點行為,以確定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型態與教學順序等等的計畫安排方向。教師可以利用安置性評量的結果,依據學生的學習表現與需求,評估其特殊性向與能力,決定班級教學的起點,決定是否先行複習舊教材內容,決定選擇何種適當的教材和教法,決定如何將學生分組,或是安排在特殊班級中學習。安置性評量目的在了解學生已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程度,以作為教師調整其教學計劃、安排的依據。通常是認知性的評量,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