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1.12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本不把戎狄當作人﹐主張夷夏不通婚﹐不通禮﹔或則認為戎狄與華夏雖然本來是一家。但由於戎狄的祖先不遵守禮義﹐犯了罪﹐被流放到邊疆﹐形成戎狄之族﹐至今也沒有變好(《國語‧周語上》)。這兩種觀點都是對周邊民族的歧視﹐帶有明顯的大漢族主義色彩。孔丘作《春秋》﹐提出了“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觀點﹐夷夏之防理論作為儒家的政治主張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這一理論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當華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時﹐夷夏之防的思想激勵了華夏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推動他們積極進行反侵略鬥爭﹐捍衛華夏文明。當華夏民族處於優勢的時候﹐則往往...
牽強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餘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無以復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能再增加。指已到達了極點。《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宜崇其制度,宣視海內,且令萬世之後無以復加也。」宋.王安石〈周禮義序〉:「蓋其因習以崇之,庚續以終之,至於後世無以復加。」
光天化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明民靜而力有餘也。促短者,非謂分度損減,乃上闇下亂,力不足也。孔子稱:既庶則富之,既富乃教之。是故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富足生於寬暇,貧窮起於無日。聖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國之基也,故務省徭役,使之愛日。 〔注解〕 (1) 舒:緩慢。 (2) 促:急迫。
對症下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診斷該給兒尋潟藥、李延發汗藥。他們覺得奇怪,...
擘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排、策劃。《淮南子.要略》:「齊俗者,所以一群生之短脩,同九夷之風氣,通古今之論,貫萬物之理,財制禮義之宜,擘畫人事之終始者也。」清.劉家謀〈海音〉詩:「一方擘畫括全臺,敘述何徒擅史才。」也作「擺劃」。
人面獸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唐.吳兢《貞觀政要.卷四.規諫太子》:「又突厥達哥支等,咸是人面獸心,豈得以禮義期,不可以仁信待。」
求全責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求全」:《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有不虞1>之譽,有求全之毀2>。」 〔注解〕 (1) 虞:預料、猜想。 (2) 毀:誹謗。 2、「責備」:《管子.形勢解》明主之官物1>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而責2>必備。夫慮事定物,辯明禮義,人之所長,而蝚蝯之所短也;緣高出險,蝚蝯之所長,而人之所短也。以蝚蝯之所長責人,故其令廢而責不塞,故曰:「墜岸三仞,人之所大難也,而蝚蝯飲焉。」 〔注解〕 (1) 官物:授人官職。 (2) 責:要求。
角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勝。《戰國策.趙策三》:「駕犀首而驂馬服,以與秦角逐。」《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如今乃英雄角逐之秋,怎可以詩書禮義言之?」也作「角勝」。
反脣相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話。媳婦和公公並坐,一點長幼尊卑的次序也沒有;受到婆婆的指責,就馬上回嘴還擊。這些都應該加以改革,用禮義來教化百姓,施行仁義、先王之道,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後來「反脣相稽」被用來指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對對方加以計較、譏斥。一般通行的語形也作「反脣相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