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投鼠忌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懲處皇上身旁的奸佞,但卻因為他們是親近皇上的高官大臣,為怕傷及皇上,所以只好作罷。再說,皇上本是以禮義廉恥來治理大臣,即使他們真有重大過失,寧可賜死也不會施以羞辱。因此,在刑法上,士大夫們也不會遭受黥面割鼻這樣的刑罰。這種種舉措,都是因為大家尊重、敬愛皇上,怕若施加刑懲於這些親近皇上的重臣,會使皇上一併有受辱的感覺啊!賈誼所說的這段話,是把皇上比喻成珍貴的器物,而把四周的奸佞大臣比喻成有害的老鼠,完全圍繞著「欲投鼠而忌器」這個諺語來說理。後來「投鼠忌器」被用來比喻欲除害,但因有所顧忌而不敢下手。
殊途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 02.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對冊,殊路同歸,指在崇禮義,退財利,復往古之道,匡當世之失,莫不云太平。」 參考詞語︰同歸殊途注音︰ㄊㄨㄥˊ ㄍㄨㄟ ㄕㄨ ㄊㄨˊ漢語拼音︰tóng guī shū tú釋義︰猶「殊途同歸」。見「殊途同歸」條。 01.三國魏.嵇康〈琴賦〉:「其餘觸類而長,所致非一。同歸殊途,或文或質。」 參考詞語︰異途同歸注音︰|ˋ ㄊㄨˊ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yì tú tóng guī釋義︰即「殊途同歸」。見「殊途同歸」條。 01.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02.晉.陸機〈思親...
草菅人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戴禮記.保傅》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及秦1>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2>得也;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故趙高3>傅胡亥4>而教之獄5>,所習者非斬劓人6>,則夷人三族7>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為計者謂之訞誣,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8>。豈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習導非其治故也。 〔注解〕 (1) 秦:秦朝,西元前248∼前207。戰國時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告:告發。 (3) 趙高:?∼西元前207,秦時宦官。始皇崩於沙邱,...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朝中所以綱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穿鑿附會」,用來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如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古體上.雜言》:「『餐秋菊之落英』,談者穿鑿附會,聚訟紛紛。」便提到有些人對〈離騷〉中「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本來、從前。《左傳.昭公十三年》:「又奪成然邑而使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荀子.性惡》:「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甚。宋.蘇軾〈禮義信足以成德論〉:「綦大而至天子,綦小而至農夫,各有其分不可亂也。」《聊齋志異.卷一.焦螟》:「家人受虐已久,銜恨綦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閒。如:「閒暇」、「應接不暇」、「自顧不暇」。《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唐.韓愈〈與于襄陽書〉:「雖遇其人,未暇禮耶。」
高風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清.徐廷垣《春秋管窺.卷九.襄公二十九年.吳子使扎來聘》:「若季子之高風亮節宜嘉美,恐後縱有微疵,猶必為賢者諱,而況季子以禮義自守,無疵之可摘者。」
井然有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次序、有條理,端莊肅穆地使自己受尊敬,能有始有終而堅定不移,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疲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遵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心忡忡,如果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稱為聖人了。後來「井井有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出現「井井有條」的書證如宋.樓鑰〈周伯範墓誌銘〉:「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
不苟言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王晫《今世說.卷一.德行》:「袁重其狀貌臞然,能讀書識字,好以禮義自維,不苟言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