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衣食足而知榮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沒有憂慮後,才能講求禮義廉恥。《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
穿鑿傅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朝中所以綱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穿鑿附會」,用來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如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古體上.雜言》:「『餐秋菊之落英』,談者穿鑿附會,聚訟紛紛。」便提到有些人對〈離騷〉中「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話...
王昭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墓“青塚”《漢書》:《漢書·元帝紀》:竟寧元年春正月,句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詔曰:“匈奴邵支單於背叛禮義,既伏其辜,呼韓邪單於不忘恩德,鄉慕並L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於待招掖庭王牆(牆)為闊氏.”《漢書 卷九十四下》竟寧元年,單於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單於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於。單於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西京雜記》: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
管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知恩圖報管仲受到鮑叔牙知人讓賢,推薦來輔佐齊桓公,知恩圖報,以自己才幹幫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二)禮義信忠在許多記載桓公與各諸侯會面,與管仲討論時的文獻記錄可以發現,管仲十分重視「禮」的層面,他認為「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 」,因此讓桓公雖受禮遇仍下拜、讓諸侯公尊周天子。在面對楚國時,也以禮和義(周趙王不復)指責,削弱了楚的野心。而在一次桓公與魯會於柯而盟的機會,曹沫要桓公還復魯失地,桓公先是答應又想反悔,管仲告誡桓公「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 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以及對於輔佐的君王的忠心,從當管仲傅...
治絲而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理絲線時,不先找出頭緒,以致越理越亂。比喻行事不得要領,反而越做越糟。唐.馮用之〈權論〉:「不可施而施,則禮義如說河濟渴矣;不可威而威,則刑名如治絲而棼矣。」也作「治絲益棼」。
王安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中《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揚吞吐﹐勝意迭出﹐尤為短文中的傑作。書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禮義序》﹑《詩義序》等﹐在學術見解中體現了他反傳統的政治態度﹐即蘇軾所謂“網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王安石贈太傅》)﹔行文則“簡而能莊”(沈德潛《唐宋八家文鈔》卷三十)﹐字字著力。《答司馬諫議書》駁司馬光對新法的非難﹐邏輯嚴密﹔《答呂吉甫書》以釋憾解怨的態度作絕交書﹐置個人恩怨於度外﹐表現出了磊落的胸懷。
委身草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注音2 解釋3 出處4 典故5 譯文6 補充7 實例8 參考資料 注音ㄨㄟˇ ㄕㄣ ㄘㄠˇ ㄇㄤˇ 解釋形容人置身於草野,過著隱居山林的生活。 出處歐陽修《五代史一行傳序》 典故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 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至於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自負之 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自古賢材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 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 ,而沈淪於下,泯沒而...
通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普遍應用。《漢書.卷七二.王吉傳》:「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獨設刑法以守之。」
殊路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所採取的方法雖不同,所達到的效果卻一致。參見「同歸殊途」條。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對冊,殊路同歸,指在於崇禮義,退財利,復往古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不正當。《荀子.勸學》:「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唐.楊倞.注:「楛與苦同,惡也。問楛,謂所問非禮義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