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264 ms
共 18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水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面上細微的紋理。例:一粒石頭擲到陂塘項,起仔一圈一圈个水紋。(一粒石頭丟到池塘裡,起了一圈一圈的漣漪。)
|
繩紋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籽、橡實、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人們努力獲得足夠的食物,從而有空閒時間來磨製石器和燒制陶器。 日本的繩紋時期約自公元前9000年前開始,而且至少持續公元前300年。在日本早期歷史中,這是第一個,也是為時最長的文化。所謂「繩紋」的意思是指「繩索般的花紋」。約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日本人首先在製作的陶器上繪製繩紋
|
狹紋虎鯊或斑紋異齒鮫(角鯊,貓兒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terodontus zebra (Gray, 1831)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角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較小且不呈圓形,體背中線具明顯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相對;臀鰭外角遠在尾鰭下葉起點之前,臀鰭基底末端與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為臀鰭基底長的兩倍以上。體表具12條橫向之帶狀棕色或黑色斑紋,無點狀斑。
於西太平洋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尼沿海及澳洲北部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雖為常見的種類,不過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所知十分有限,只知其為底棲種類,出現在陸棚區域,棲息水深可達50公尺深,卵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122公分,雄魚成熟體長84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或異齒鮫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或異齒鮫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
掌上觀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看手掌上的紋路。比喻在自己掌握之中,毫不費力就能取得。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憑著您兄弟坐下馬,手中槍,萬夫不當之勇,覷那曹操,掌上觀紋。」元.無名氏《捉彭寵》第三折:「元帥,我量漢蕭王,眾將擒拿他,如掌上觀紋,甕中捉鼠,有何罕哉也!」也作「掌上觀文」。
|
白鶺鴒(灰背眼紋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19cm。不同亞種的雌雄鳥、冬繁殖羽、成幼鳥之間的羽色均不相同。所有亞種成鳥的喙、眼、腳皆為黑色。M. a. leucopsis成鳥的冬繁殖羽皆無過眼線,M. a. ocularis 與M. a. lugens 成鳥的冬繁殖羽皆具過眼線。M. a. leucopsis 白面白鶺鴒的雄鳥繁殖羽為額、前頭、喉、臉、耳皆為白色,頭頂至背部以及肩羽黑色,胸部有大塊黑斑,脇、腹、腿、尾下覆羽皆為白色,大覆羽及中覆羽於站立時為白色,翅膀展開時則可發現大覆羽及中覆羽中有黑色斑,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為黑白相間的羽色,腰、尾上覆羽為黑色,尾羽外側及下部白色,尾羽上部則為黑色。雌鳥繁殖羽一般與雄鳥繁殖羽相同,...
|
流紋斑岩(玢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紋班岩屬於淺成、淺色酸性細粒狀火山岩,脈狀或大脈體出現於烈嶼東崗海岸、龍盤山西麓。岩石中常含有斑晶,斑晶礦物以石英和長石為主,偶含白雲母、黑雲母及磁鐵礦,節理發達。
|
螺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圓柱體上的螺旋狀凹凸紋路,稱為「螺紋」。在圓柱體外表面的紋,稱為「外螺紋」,在圓柱孔內表面者,稱為「內螺紋」。是螺釘和螺帽的基本構造。也稱為「螺絲扣」。
|
斑紋光躄魚(花鰧;裸躄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istrio histrio (Linnaeus, 1758)
體裸露無棘,但有微細顆粒及小皮瓣散在;吻觸手之骨質基部極短尚不及第二棘之一半長,先端之球狀肉質部則衍生若干絲狀皮瓣;體黃褐色,有少數黑點及淡色斑紋散在。
為全球性、暖海性種類,大致與馬尾藻(Sargassum)的分布有關。
平時棲息於馬尾藻叢,自成一個典型的擬態實例。產卵期5~8月。
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鮟鱇目(Order Lophi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躄魚亞目(Suborder Antennarioidei)
躄魚科(Family Antennariidae),Frogfishes
|
環紋赤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mibungarus macclellandi (Reinhardt, 1844)
體型細小,且性情溫和,在台灣尚無咬人的正式記錄。頭部有一白色橫帶,身體為黑、紅環紋相間,背鱗列數為13列。
台灣、中國大陸中南及西南部、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北部、琉球群島南部。
於台灣侷限分布於部分低海拔山區與丘陵的闊葉林或林緣地帶,族群數量不多。卵生,多於夜間活動,可能以小型爬蟲類與無脊椎動物為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蝙蝠蛇科 (Family Elapidae)
|
夔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的青銅器紋飾。夔是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