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92.4033 ms
共 18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細紋獅子魚(海兔子、幫幫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iparis tanakai (Gilbert & Burke, 1912)
體延長,頭及體前部稍平扁,後部漸側偏。頭寬大。吻短寬。眼小,上側位。口大,近前位。上頜稍突出;上下頜均具細齒,鋤骨及腭骨無齒。鰓蓋膜與喉峽部相連。體無鱗,皮膚鬆軟。背鰭一個,很長,延伸至尾鰭2/3處相連接;臀鰭稍短些,也與尾鰭相連;胸鰭非常寬大,前端延伸至頭部下方;腹鰭相癒合成吸盤狀。體紅褐色,體側有黑褐色條紋,隨著成長,條紋消失轉為小斑狀。最大體長可達40公分。
日本、韓國、大陸東海及黃海。
近海中型底棲魚類。主要以甲殼類等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殖期為10月中下旬至12月初,粘性卵。生殖期時體表粗糙,密布瘤狀小棘。
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無食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杜父魚亞目(Suborder Cot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獅子魚科(Family Liparidae),Snailfishes
杜父魚上科(Superfamily Cottoidea)
|
羅文鴨(羅紋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as falcata
體長48公分。體型矮胖厚重,頭部比例較大,喙、腳為黑色,飛行時可見暗綠色翼鏡,上下緣為白色。雄鳥繁殖羽頭至後頸為紫褐色,額部有一白點,眼周圍為暗綠色大塊延伸至頸側;喉至前頸為白色,中間有一橫條黑帶,背部為灰色,三級飛羽長而下垂呈鐮刀狀,突出尾部;胸部以下白色,雜有黑色細紋,尾羽、尾下覆羽黑色,兩側為黃色呈三角形。雌鳥全身褐色,頭部呈灰褐色。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但喙的色澤較淡。
分布於亞洲東部,繁殖地為西伯利亞東部、庫頁島;冬天則往南遷徙至亞洲東部的中國大陸黃河流域以南、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度冬。
夏天棲息於河谷內的湖泊、水澤附近;冬天則棲息於河川、湖泊,較少出現於海岸紅樹林沼澤或鹹水湖。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但冬天或遷徙時會聚集成大群,並與赤頸鴨及尖尾鴨混群。主要在開闊的水域覓食,有時也會在水邊的草地或稻田內覓食。雄鳥叫聲為短而低沈的“uit-trr”聲;雌鳥叫聲為嘶啞的“quack”聲。雄鳥於夏季中旬之後會聚集成群,進行換羽。8月至冬天期間完成配對,5月至7月繁殖,巢築於水邊,藏在草本植物或灌叢底下,雄鳥及雌鳥會一起育幼。
鳥綱(Class Aves)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
條紋豆娘魚(五線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budefduf vaigiensis (Quoy & Gaimard, 1825)
本種魚體側有4~5條寬黑橫帶,與六線豆娘魚(A. sexfasciatus)形態相似,但本種魚的體背偏黃,尾鰭上下葉也沒有明顯黑帶容易分辨。背鰭棘13,軟條11~14,臀鰭2,軟條11~13,胸鰭軟條16~20,側線鱗19~23,鰓耙23~33,體高為標準體長之1.5~1.8。
全球性分布,從紅海、東非到薩摩亞及馬奎薩斯島,水深1~20公尺,在潮池中亦常見,本屬魚全球約有19種,台灣產7種。
本種魚多半棲息在岩礁岸之淺水域,但其分布範圍較寬,可生活在離岸較遠及較深的水域內,晝間則三五成群或成大群在水層中覓食浮游動物,亦可以底藻、蝦蟹為食。
煮湯食之,味頗佳。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雀鯛科(Family Pomacentridae)
|
紋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裝飾在器物上的花紋。如單獨紋樣、邊飾紋樣、散點紋樣。
|
紋黃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小型粉蝶,軀體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或黃色。雄蝶前翅背面底色黃色,前翅外側黑褐色,內有一列黃色小紋。中室端有一黑褐色斑點。後翅有灰色鱗散佈,外緣有一列黑褐色小紋,中室端有一橙紅色斑點。腹面底色黃色,前翅沿外緣內側有一列黑褐色斑點,中室端也有一黑褐色斑點。後翅外側有紅褐色小點排成弧形。中室端有兩枚白色斑點。雌蝶分為黃色型及白色型兩型,黃色型斑紋色彩類似雄蝶,白色型翅底色為白色。
|
網紋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ython reticulus (Schneider, 1801)
網紋蟒是全世界最長的蛇類,最長曾有接近10公尺的紀錄。頭部除了由頸後延伸至吻端的黑色線紋外,並沒有其它的花紋,體色為棕褐色,體背具有連續的鑲黑邊鑽石狀花紋,體表鱗片光滑具有藍色之金屬光澤。
東南亞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
棲息於雨林環境中,夜行性,白天多蟄伏於洞穴中,以鳥類和哺乳類為食,由於體型碩大,亦會捕食羊、鹿、豬等大型哺乳類,亦曾有吞食人之紀錄,不過極少發生。卵生,每窩之產卵數約60枚,甚至有多達100枚之紀錄。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蚺科(Family Boidae)
|
條紋蓋刺魚(帝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omacanthus imperator (Bloch, 1787)
體長卵型,吻鈍;幼魚具藍體色而鑲白紋,在尾柄部形成多個白色同心環;成魚則體側具10~25條略後上斜的黃色縱帶;胸鰭基部有一長形黑斑;體長可達40公分。
台灣、菲律賓、印度──太平洋區。
棲息於珊瑚礁地帶約水深1~25公尺處,成魚是海水觀賞魚中,最引人入勝者,在水族箱裝飾品的襯托下,其游姿予人一種高貴的感覺,因此早期的德國海洋水族專家給予皇帝魚(Kaisersische)的雅號。體色隨著成長而變化萬千。
供觀賞,為高貴的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蓋刺魚科(Family Pomacanthidae),Angelfish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花紋海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間差異非常大,但體色都傾向於隨年齡而變淡:成年的瑞氏海豚體色可能變得跟白鯨一樣白,或和領航鯨一樣深。瑞氏海豚有時會與數種其他的海豚或領航鯨形成混合的群隊。別名:花紋海豚(舊稱)、灰海豚、白頭花紋海豚、灰格蘭布氏海豚、格蘭布海豚。
|
條紋臭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phitis mephitis (Schreber, 1776)
體黑色,頭頂經頸部到背部為白色條紋,但白色區域的大小因個體而異,尾巴側面亦為白色,頭軀幹長28~38公分,尾長18.5~43.5公分,體重700~2,500公克。
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
棲息環境包括雜林、草地、沙漠等,白天多半躲在地洞中,黃昏到夜晚活動,冬天大部分時間沈睡;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0.7~18.5之不等,一般多在1.8~4.8隻,雌獸活動範圍約110~370公頃,雄獸則會在較大的區域遊蕩;一般單獨活動,冬天則可能由1隻雄獸和多隻雌獸共用一個地洞;2~4月交配,幼獸在5~6月出生,懷孕期59~77天,一胎1~10仔,通常4~5仔,出生時體重約30公克,3週後睜眼,8~10週斷奶,秋天離開雌獸,雌獸1歲時可初次生殖,圈養下最長壽命可達12年11個月,但一般壽命僅6年。條紋臭鼬遇敵時,會弓背、豎毛、抬尾,有時也會頓足,如果敵人仍靠近,則會將身體捲為U字形,頭和尾朝向敵人,...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貂科(Family Mustelidae)
|
點紋斑竹鯊或狗鮫(狗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illoscyllium punctatum (Müller et Henle, 1838)
軀幹及尾部較修長;吻端圓;體側不具隆脊。背鰭大型且呈較尖銳之大三角形,稍大於腹鰭;第一背鰭起點較前,在腹鰭基底前1/2處;臀鰭起點在第二背鰭後角稍後方,起點至後角之長稍短於尾鰭下葉起點至後緣缺刻之長。成魚體色深棕,通常不具體斑,但仔魚時具橫向之淡黑色斑點。
本種於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澳洲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於台東、東港、高雄沿近海域有漁獲記錄。
常見的種類,只知其為近岸底棲性種類,卵生,其餘相關之生態習性資料仍不得而知。最大漁獲體長約95公分。
可由底拖網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鬚鮫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或天竺鮫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