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龍冠鳳玉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鉤喙卷尾,頭上以一夔龍為冠飾,全器雕工細緻、神采飛動。
蓋刺魚(帝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omacanthus imperator (Bloch, 1787)
體長卵型,吻鈍;幼魚具藍體色而鑲白,在尾柄部形成多個白色同心環;成魚則體側具10~25條略後上斜的黃色縱帶;胸鰭基部有一長形黑斑;體長可達40公分。
台灣、菲律賓、印度──太平洋區。
棲息於珊瑚礁地帶約水深1~25公尺處,成魚是海水觀賞魚中,最引人入勝者,在水族箱裝飾品的襯托下,其游姿予人一種高貴的感覺,因此早期的德國海洋水族專家給予皇帝魚(Kaisersische)的雅號。體色隨著成長而變化萬千。
供觀賞,為高貴的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蓋刺魚科(Family Pomacanthidae),Angelfish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Heterodontus japonicus (Maclay et Macleay, 1884)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角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皆呈圓形;體背中線不具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起點相對;臀鰭基底長之2倍約等於由臀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體色淡棕,具深棕色之鞍狀斑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之日本外海、韓國、中國大陸沿近海域。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回以漁獲。
經常出現於溫帶大陸棚水域,棲息水深6~37公尺,底棲性,喜棲息於多岩礁及海藻覆蓋的海底,游泳速度緩慢,經常是利用胸鰭及腹鰭在海底如步行般的移動。卵生,經常將螺旋狀的卵筴產於石縫中或纏於大型海藻上,每次產卵2枚,產卵季節在3~9月,3、4月是盛產期,孵化期則約為1年。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或異齒鮫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或異齒鮫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胡椒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側扁,背緣隆起呈弧形,腹緣圓。頭中大,背面隆起。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口小,端位,上頜突出於下頜;頜齒呈多行不規則細小尖錐齒。頤部具6孔,但無縱溝亦無鬚。鰓耙細短,第一鰓弓鰓耙數7-11+1+17-19。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54-58。背鰭單一,中間缺刻不明顯,無前向棘,硬棘數XIII,軟條數18-20;臀鰭基底短,鰭條數III+7;尾鰭略內凹或幾近截平。幼魚體具多條水平至微斜向的暗褐色帶,隨著成長,體於胸鰭上方之背側具密集之暗褐色斜帶,斜帶下方具小暗斑。各鰭為鮮黃色,背、臀及尾鰭具暗褐色斑點且具黑緣;胸鰭基部上下部紅色;腹鰭外側紅色。唇部黃色,口緣紅色。以前所記...
海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間差異非常大,但體色都傾向於隨年齡而變淡:成年的瑞氏海豚體色可能變得跟白鯨一樣白,或和領航鯨一樣深。瑞氏海豚有時會與數種其他的海豚或領航鯨形成混合的群隊。別名:花海豚(舊稱)、灰海豚、白頭花海豚、灰格蘭布氏海豚、格蘭布海豚。
斑竹鯊或狗鮫(狗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illoscyllium punctatum (Müller et Henle, 1838)
軀幹及尾部較修長;吻端圓;體側不具隆脊。背鰭大型且呈較尖銳之大三角形,稍大於腹鰭;第一背鰭起點較前,在腹鰭基底前1/2處;臀鰭起點在第二背鰭後角稍後方,起點至後角之長稍短於尾鰭下葉起點至後緣缺刻之長。成魚體色深棕,通常不具體斑,但仔魚時具橫向之淡黑色斑點。
本種於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澳洲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於台東、東港、高雄沿近海域有漁獲記錄。
常見的種類,只知其為近岸底棲性種類,卵生,其餘相關之生態習性資料仍不得而知。最大漁獲體長約95公分。
可由底拖網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鬚鮫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或天竺鮫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籽、橡實、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人們努力獲得足夠的食物,從而有空閒時間來磨製石器和燒制陶器。 日本的繩時期約自公元前9000年前開始,而且至少持續公元前300年。在日本早期歷史中,這是第一個,也是為時最長的文化。所謂「繩」的意思是指「繩索般的花」。約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日本人首先在製作的陶器上繪製繩
海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oca groenlandica. (Erxleben, 1777)
成體約1.6~1.7公尺長,雄性體型大於雌性,年齡可達 35歲。出生3日內,毛色呈黃,之後變成純白外表,至3週齡斷乳,之後毛色漸深,成年者毛色銀灰,頭臉和尾部是黑色,背部兩側各有一道由肩向後延伸的黑帶,這兩條黑帶,從背方下看,構成如古希臘七弦琴的外框,由於這個特殊的菱形斑,這種海豹的英文名因而稱為弦琴背海豹(Harp Seal)。通常雄性的斑遠較雌性的清楚。
在北半球寒帶沿岸,有3個地理區隔的族群,一是大西洋西北岸族群,從北極到加拿大、聖羅倫斯河,是3族群中數量最大的,約有200萬隻。二是大西洋東岸群,分布在挪威、冰島、及格陵蘭東岸。三是東方族群,分布在俄國北方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卡拉海(Kara sea)。
交配季在3月,群集在海岸交配及蛻毛,每平方公里可高達2,000隻。雌性約4歲性成熟,懷孕後受精卵在子宮內懸浮直到6月才著床,胎兒發育直到隔年2月出生。哺乳期間母獸極少進食,每日減重3.1公斤,分泌乳汁脂肪量高達43%,幼獸每日增重2.3公斤,故體重的傳遞效率高達77%。幼獸3週齡後離乳,之後幼獸緊接著進入蛻毛階段,而母獸則進入下一個交配期。食物包括蝦類、磷蝦、胡瓜魚(capelin)、鯡魚、大比目魚;天敵則有海象、北極熊、人類。壽命雄性達29歲,雌性30歲以上。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鰭腳目 (Order Pinipedia)
海豹科(Family Phocidae)
黃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小型粉蝶,軀體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或黃色。雄蝶前翅背面底色黃色,前翅外側黑褐色,內有一列黃色小。中室端有一黑褐色斑點。後翅有灰色鱗散佈,外緣有一列黑褐色小,中室端有一橙紅色斑點。腹面底色黃色,前翅沿外緣內側有一列黑褐色斑點,中室端也有一黑褐色斑點。後翅外側有紅褐色小點排成弧形。中室端有兩枚白色斑點。雌蝶分為黃色型及白色型兩型,黃色型斑色彩類似雄蝶,白色型翅底色為白色。
蟠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虺,一種毒蛇。蟠虺指青銅器上像蟠屈小蛇的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