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2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蟠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盤面蜷伏一龍,龍首正居盤心,突起於盤面,為晚商典型的獸面;盤面邊緣則環繞以夔、鳥、魚,整體風格莊重古雅。在鑄造痕跡的遺存方面,圈足內部與器底相接處有六條加強筋,以加固強圈足與器底的接合。圈足上有三個方孔,正與範線位置相應。根據研究,足孔是因為在塊範鑄造的過程中,為了固定上下兩塊芯土的位置而產生,商早期的圈足器普遍有足孔,直到商晚期晚段以後才解決懸浮芯土的問題。盤是青銅時代重要的水器,考古資料顯示,商代墓葬中以盤、盂等大型水器陪葬並不普遍,尤其此器盤面又裝飾著莊嚴的龍,應該是等級較高的貴族才享有的陪葬品。
甲尻魚或錦蓋刺魚(國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ygoplites diacanthus (Boddaert, 1772)
體長卵型;吻稍尖;體橙色;體側具8~9條淡青色帶;臀鰭褐色,具數條青色縱;背鰭軟條部為黑色;體長可達25公分。
西太平洋、印度──西太平洋、紅海。
棲息於珊瑚礁區約水深1~25公尺處,以無脊椎動物如海膽、海參等為生的肉食性魚類。
供觀賞,為高貴的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蓋刺魚科(Family Pomacanthidae),Angelfish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Heterodontus zebra (Gray, 1831)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角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較小且不呈圓形,體背中線具明顯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相對;臀鰭外角遠在尾鰭下葉起點之前,臀鰭基底末端與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為臀鰭基底長的兩倍以上。體表具12條橫向之帶狀棕色或黑色斑,無點狀斑。
於西太平洋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尼沿海及澳洲北部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雖為常見的種類,不過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所知十分有限,只知其為底棲種類,出現在陸棚區域,棲息水深可達50公尺深,卵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122公分,雄魚成熟體長84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或異齒鮫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或異齒鮫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白鶺鴒(灰背眼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19cm。不同亞種的雌雄鳥、冬繁殖羽、成幼鳥之間的羽色均不相同。所有亞種成鳥的喙、眼、腳皆為黑色。M. a. leucopsis成鳥的冬繁殖羽皆無過眼線,M. a. ocularis 與M. a. lugens 成鳥的冬繁殖羽皆具過眼線。M. a. leucopsis 白面白鶺鴒的雄鳥繁殖羽為額、前頭、喉、臉、耳皆為白色,頭頂至背部以及肩羽黑色,胸部有大塊黑斑,脇、腹、腿、尾下覆羽皆為白色,大覆羽及中覆羽於站立時為白色,翅膀展開時則可發現大覆羽及中覆羽中有黑色斑,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為黑白相間的羽色,腰、尾上覆羽為黑色,尾羽外側及下部白色,尾羽上部則為黑色。雌鳥繁殖羽一般與雄鳥繁殖羽相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花崗岩質岩漿成分類似的噴出岩,常見流狀組織。主要礦物包含鉀長石、鈉長石、石英,與少量的黑雲母或閃石等。
光躄魚(花鰧;裸躄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istrio histrio (Linnaeus, 1758)
體裸露無棘,但有微細顆粒及小皮瓣散在;吻觸手之骨質基部極短尚不及第二棘之一半長,先端之球狀肉質部則衍生若干絲狀皮瓣;體黃褐色,有少數黑點及淡色斑散在。
為全球性、暖海性種類,大致與馬尾藻(Sargassum)的分布有關。
平時棲息於馬尾藻叢,自成一個典型的擬態實例。產卵期5~8月。
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鮟鱇目(Order Lophi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躄魚亞目(Suborder Antennarioidei)
躄魚科(Family Antennariidae),Frogfishes
掌上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看手掌上的路。比喻在自己掌握之中,毫不費力就能取得。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憑著您兄弟坐下馬,手中槍,萬夫不當之勇,覷那曹操,掌上觀。」元.無名氏《捉彭寵》第三折:「元帥,我量漢蕭王,眾將擒拿他,如掌上觀,甕中捉鼠,有何罕哉也!」也作「掌上觀文」。
獅子魚(海兔子、幫幫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iparis tanakai (Gilbert & Burke, 1912)
體延長,頭及體前部稍平扁,後部漸側偏。頭寬大。吻短寬。眼小,上側位。口大,近前位。上頜稍突出;上下頜均具細齒,鋤骨及腭骨無齒。鰓蓋膜與喉峽部相連。體無鱗,皮膚鬆軟。背鰭一個,很長,延伸至尾鰭2/3處相連接;臀鰭稍短些,也與尾鰭相連;胸鰭非常寬大,前端延伸至頭部下方;腹鰭相癒合成吸盤狀。體紅褐色,體側有黑褐色條,隨著成長,條消失轉為小斑狀。最大體長可達40公分。
日本、韓國、大陸東海及黃海。
近海中型底棲魚類。主要以甲殼類等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殖期為10月中下旬至12月初,粘性卵。生殖期時體表粗糙,密布瘤狀小棘。
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無食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杜父魚亞目(Suborder Cot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獅子魚科(Family Liparidae),Snailfishes
杜父魚上科(Superfamily Cottoidea)
長腳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文名為黑長腳蜂,別名為和馬蜂、黃長腳蜂。雄蜂體長為17mm,工蜂16mm。本種身體斑類似暗黃長腳蜂,但體色為鮮黃色,黑斑更為明顯。頭部黃色,頭頂黑色,有一對幾乎相接的蠶豆形黃斑;觸角橘紅色,柄節及鞭節基部1/2黑褐色。中胸背板黑色,中間及兩側各有一對一大一小的縱斑;前伸腹節黑色,中間有一對寬縱斑。腹部黃色,第1節及第2腹節基部黑色,第2~4節中央有波浪狀黑色細橫。足黃色,中足及後足的腿節及脛節基部2/3黑色。
饕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飾。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其特徵是僅雕有動物的顏面,圓眼突出,常以浮雕出的扉棱為顏面的鼻,並作卷曲的眉和耳。多襯以雲雷。西周後期以後逐漸失去主題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或器足的飾。也稱為「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