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8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菱紋海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oca groenlandica. (Erxleben, 1777)
成體約1.6~1.7公尺長,雄性體型大於雌性,年齡可達 35歲。出生3日內,毛色呈黃,之後變成純白外表,至3週齡斷乳,之後毛色漸深,成年者毛色銀灰,頭臉和尾部是黑色,背部兩側各有一道由肩向後延伸的黑帶,這兩條黑帶,從背方下看,構成如古希臘七弦琴的外框,由於這個特殊的菱形斑紋,這種海豹的英文名因而稱為弦琴背海豹(Harp Seal)。通常雄性的斑紋遠較雌性的清楚。
在北半球寒帶沿岸,有3個地理區隔的族群,一是大西洋西北岸族群,從北極到加拿大、聖羅倫斯河,是3族群中數量最大的,約有200萬隻。二是大西洋東岸群,分布在挪威、冰島、及格陵蘭東岸。三是東方族群,分布在俄國北方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卡拉海(Kara sea)。
交配季在3月,群集在海岸交配及蛻毛,每平方公里可高達2,000隻。雌性約4歲性成熟,懷孕後受精卵在子宮內懸浮直到6月才著床,胎兒發育直到隔年2月出生。哺乳期間母獸極少進食,每日減重3.1公斤,分泌乳汁脂肪量高達43%,幼獸每日增重2.3公斤,故體重的傳遞效率高達77%。幼獸3週齡後離乳,之後幼獸緊接著進入蛻毛階段,而母獸則進入下一個交配期。食物包括蝦類、磷蝦、胡瓜魚(capelin)、鯡魚、大比目魚;天敵則有海象、北極熊、人類。壽命雄性達29歲,雌性30歲以上。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鰭腳目 (Order Pinipedia)
海豹科(Family Phocidae)
|
條紋胡椒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側扁,背緣隆起呈弧形,腹緣圓。頭中大,背面隆起。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口小,端位,上頜突出於下頜;頜齒呈多行不規則細小尖錐齒。頤部具6孔,但無縱溝亦無鬚。鰓耙細短,第一鰓弓鰓耙數7-11+1+17-19。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54-58。背鰭單一,中間缺刻不明顯,無前向棘,硬棘數XIII,軟條數18-20;臀鰭基底短,鰭條數III+7;尾鰭略內凹或幾近截平。幼魚體具多條水平至微斜向的暗褐色帶,隨著成長,體於胸鰭上方之背側具密集之暗褐色斜帶,斜帶下方具小暗斑。各鰭為鮮黃色,背、臀及尾鰭具暗褐色斑點且具黑緣;胸鰭基部上下部紅色;腹鰭外側紅色。唇部黃色,口緣紅色。以前所記...
|
條紋松鼠(金瓜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miops maritimus (Bonhote, 1900)
小型松鼠,頭軀幹長不超過12公分,背上3條黑色縱紋,中央條紋寬約0.4~0.5公分,由肩部延伸至尾;頭軀幹長10.5~13.4公分,尾長9~11.2公分,體重40~85公克。
中國大陸、越南、寮國、台灣。
在台灣分布於海拔500~3,000公尺森林中,主要以闊葉林為棲息地;白天活動,晚上住在樹洞中;以植物種子、嫩葉、果實與昆蟲為食;6月交配,9月生產。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囓齒目(Class Rodentia)
松鼠科(Family Sciuridae)
|
寬紋虎鯊或日本異齒鮫(虎鯊,虎頭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terodontus japonicus (Maclay et Macleay, 1884)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角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皆呈圓形;體背中線不具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起點相對;臀鰭基底長之2倍約等於由臀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體色淡棕,具深棕色之鞍狀斑紋。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之日本外海、韓國、中國大陸沿近海域。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回以漁獲。
經常出現於溫帶大陸棚水域,棲息水深6~37公尺,底棲性,喜棲息於多岩礁及海藻覆蓋的海底,游泳速度緩慢,經常是利用胸鰭及腹鰭在海底如步行般的移動。卵生,經常將螺旋狀的卵筴產於石縫中或纏於大型海藻上,每次產卵2枚,產卵季節在3~9月,3、4月是盛產期,孵化期則約為1年。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或異齒鮫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或異齒鮫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
葉蛇紋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蛇紋石為含水矽酸鹽礦物,也是蛇紋岩(Serpentinite)的主要組成,形狀多呈板狀、葉狀或塊狀;若呈纖維狀者,稱之為纖蛇紋石(Chrysotile),或稱溫石棉。顏色多呈各種顏色,並含有淡色或深色的班點,少部份呈黃、褐、紅褐或灰色,一般呈綠色者,含鐵量愈高,顏色愈深。 葉蛇紋石多產在火成岩或變質岩內,而台灣地區的葉蛇紋石主要產在花蓮壽豐、萬榮、瑞穗、卓溪和宜蘭縣南澳等地,是由基性或超基性火成岩經蝕變而來,呈緻密塊狀者,可作為建材、飾品或工藝品;若裂隙較多者,則可提煉氧化鎂,作為耐火材料或練鐵造渣劑之用。
|
點紋斑竹鯊或斑竹狗鮫(斑竹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il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1830)
軀幹及尾較粗短;吻端圓;體側具一隆脊;背鰭或呈圓形或略呈三角形,約與腹鰭同大,不具向後突出之後角;兩背鰭間距較短,僅稍長於第一背鰭基底長;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相對或落於基底稍後方;臀鰭起點位置在第二背鰭後角稍後,基底長稍短於由尾鰭下葉起點至後緣缺刻之長。體表厎色深棕色,其上散佈無數白點,同時亦具深棕色或淡黑色之橫帶。
本種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大陸、台灣、日本、菲律賓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則分布於西南海域。
常見的種類,但目前為止對其瞭解仍十分有限,只知其為近岸棲息的底棲性種類之一。卵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約95公分。
通常由底拖網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鬚鮫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或天竺鮫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
斑紋鷦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是台灣三種鷦鶯中體型最大者。雌雄鳥同型,但冬夏體色略有差異。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為黃褐色,除腰和尾上覆羽外,有許多黑色縱斑。翼覆羽褐色,飛羽外緣深栗褐色,尾羽栗褐色。顏面褐色,雜有赤褐色斑點,眉斑不明顯,眼周赤褐色。喉、胸黃褐色,散布不規則黑斑,腹中央白色。繁殖羽身體背面暗褐色,各羽有欖色羽緣,眼周黑褐色,腹面一致為淡黃褐色。其餘同非繁殖羽。喙在非繁殖期赤褐色,繁殖期黑色。跗蹠及趾肉色。
|
木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於不規則的色澤、生長輪、髓線、髓斑、節痕等,致使木材表面顯現出各種不規則的紋路及線條者。
|
尾紋九刺鮨(霓鱠,白尾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phalopholis urodeta (Forster, 1801)
主上頜骨僅稍微超越眼後緣;胸鰭較長,超過眼後頭部長。體橘紅色後方較深,頭部有深紅色斑點散布,尾鰭上下各具1白色斜帶。體長達20公分。
南日本,台灣等西太平洋區以迄印度洋。
棲息珊瑚礁淺水區,多以手釣捕獲。
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鮨科(Family Serranidae),Seabass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黃紋三錐象鼻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aryrrhynchus poweri Roelofs, 1879 黃紋三錐象鼻蟲。三錐象鼻蟲是象鼻蟲的親戚。雖然中文名字帶著象鼻蟲三個字,但在生物的分類上他們並非真正的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而是自成一科:三錐象鼻蟲科。他們的吻部是直的,有別於真正象鼻蟲多半是彎曲的吻部,且其觸角為念珠狀,和真正象鼻蟲膝狀的觸角不同。雄性的三錐象鼻蟲通常具有粗壯的吻部,末端的大顎發達,一些熱帶地區的物種甚至吻部超長,達體長的一半,而雌蟲的吻部一般較細長,端部的大顎也不若雄蟲發達。因為一對觸角和直的吻部讓頭部看起來宛若三叉,因此中文稱為三錐象鼻蟲。為害地瓜的甘藷蟻象Cylas ...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