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5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九刺鮨(霓鱠,白尾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phalopholis urodeta (Forster, 1801)
主上頜骨僅稍微超越眼後緣;胸鰭較長,超過眼後頭部長。體橘紅色後方較深,頭部有深紅色斑點散布,尾鰭上下各具1白色斜帶。體長達20公分。
南日本,台灣等西太平洋區以迄印度洋。
棲息珊瑚礁淺水區,多以手釣捕獲。
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鮨科(Family Serranidae),Seabass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Chil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1830)
軀幹及尾較粗短;吻端圓;體側具一隆脊;背鰭或呈圓形或略呈三角形,約與腹鰭同大,不具向後突出之後角;兩背鰭間距較短,僅稍長於第一背鰭基底長;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相對或落於基底稍後方;臀鰭起點位置在第二背鰭後角稍後,基底長稍短於由尾鰭下葉起點至後緣缺刻之長。體表厎色深棕色,其上散佈無數白點,同時亦具深棕色或淡黑色之橫帶。
本種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大陸、台灣、日本、菲律賓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則分布於西南海域。
常見的種類,但目前為止對其瞭解仍十分有限,只知其為近岸棲息的底棲性種類之一。卵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約95公分。
通常由底拖網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鬚鮫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或天竺鮫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弓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弓蟹體長約8 公分。身體呈墨綠或黑色,背甲方形有點圓,身體非常扁平。背甲寬約4 公分,四對足都有長長的毛而且扁平應善於游泳,沒有築穴的現象,螯足前端呈白色、兩螯同大。

鷦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是台灣三種鷦鶯中體型最大者。雌雄鳥同型,但冬夏體色略有差異。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為黃褐色,除腰和尾上覆羽外,有許多黑色縱斑。翼覆羽褐色,飛羽外緣深栗褐色,尾羽栗褐色。顏面褐色,雜有赤褐色斑點,眉斑不明顯,眼周赤褐色。喉、胸黃褐色,散布不規則黑斑,腹中央白色。繁殖羽身體背面暗褐色,各羽有欖色羽緣,眼周黑褐色,腹面一致為淡黃褐色。其餘同非繁殖羽。喙在非繁殖期赤褐色,繁殖期黑色。跗蹠及趾肉色。
鰻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頭部略平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尾尖如鰻尾。頭中大,吻部略尖;口開於吻端略下方;口部附近具有四對鬚(barbels),鼻鬚一對,上頜鬚一對,頦鬚二對。體表無鱗。第一背鰭短,前有堅強之硬棘;第二背鰭及臀鰭與尾鰭連續相接,皆為軟條;胸鰭位頭部正後方,上緣具數枚銳利的硬棘。背鰭及胸鰭之第一根為具毒腺之硬棘。體背側棕灰色,體側中央有兩條黃色縱帶,奇鰭之外緣黑色。
躄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tennarius striatus (Shaw, 1794)
第一背鰭(或硬背鰭)第一棘變形之吻觸手其骨質基部等於或略長於第二棘,其先端之肉質部呈三分叉絲狀。體色黃褐色或深褐色,變化極大;由素色至呈現若干黑色斑駁。由於體色之多型性,過去會被定名為若干不同的種。
為所躄有魚中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種。範圍包括大西洋東西岸及印度太平洋區。
棲息水深0~219公尺。
體色鮮豔者可供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鮟鱇目(Order Lophi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躄魚亞目(Suborder Antennarioidei)
躄魚科(Family Antennariidae),Frogfishes
鳳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大型鳳蝶。軀體黑褐色,胸部側面有白色斑點; 腹部側面有兩條白色細縱線。後翅M3脈端有一葉狀尾突。翅面底色黑褐色,前翅中室內及沿翅脈有黃褐色線條; 後翅有明顯黃白色斑塊; 沿外緣有紅色弦月。翅腹面沿外緣的紅色弦月遠較翅背面明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ython reticulus (Schneider, 1801)
蟒是全世界最長的蛇類,最長曾有接近10公尺的紀錄。頭部除了由頸後延伸至吻端的黑色線外,並沒有其它的花,體色為棕褐色,體背具有連續的鑲黑邊鑽石狀花,體表鱗片光滑具有藍色之金屬光澤。
東南亞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
棲息於雨林環境中,夜行性,白天多蟄伏於洞穴中,以鳥類和哺乳類為食,由於體型碩大,亦會捕食羊、鹿、豬等大型哺乳類,亦曾有吞食人之紀錄,不過極少發生。卵生,每窩之產卵數約60枚,甚至有多達100枚之紀錄。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蚺科(Family Boidae)
蟠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虯,一種有角的小龍。蟠虯指古器物上像虯蟠屈的飾。
臭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phitis mephitis (Schreber, 1776)
體黑色,頭頂經頸部到背部為白色條,但白色區域的大小因個體而異,尾巴側面亦為白色,頭軀幹長28~38公分,尾長18.5~43.5公分,體重700~2,500公克。
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
棲息環境包括雜林、草地、沙漠等,白天多半躲在地洞中,黃昏到夜晚活動,冬天大部分時間沈睡;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0.7~18.5之不等,一般多在1.8~4.8隻,雌獸活動範圍約110~370公頃,雄獸則會在較大的區域遊蕩;一般單獨活動,冬天則可能由1隻雄獸和多隻雌獸共用一個地洞;2~4月交配,幼獸在5~6月出生,懷孕期59~77天,一胎1~10仔,通常4~5仔,出生時體重約30公克,3週後睜眼,8~10週斷奶,秋天離開雌獸,雌獸1歲時可初次生殖,圈養下最長壽命可達12年11個月,但一般壽命僅6年。條臭鼬遇敵時,會弓背、豎毛、抬尾,有時也會頓足,如果敵人仍靠近,則會將身體捲為U字形,頭和尾朝向敵人,...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貂科(Family Mustel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