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68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登峰造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佛經以為袪練1>神明,則聖人可致。簡文2>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3>?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 〔注解〕 (1) 袪練:淨化磨練。袪,音ㄑㄩ。 (2) 簡文:即東晉簡文帝司馬昱(西元320∼372),字道萬。元帝少子,封琅邪王,後徙封會稽王。廢帝太和元年為丞相,而無建樹,大權歸桓溫。後桓溫廢廢帝,改立昱。在位期間,留心典籍,長於清談。在位二年,廟號太宗。 (3) 不:同「否」,表詢問之意。〔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郭澄之〈郭子〉(據《續談助.卷四.殷芸小說》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何。表疑問、詢問之意。如:「怎麼」、「怎說」、「怎想」。宋.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詞:「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詢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於其眾曰:『若之何?』莫對。」
朋比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絳(西元764∼830),字深之,唐朝贊皇人。其一生時值中唐時期,國勢漸衰,外部藩鎮勢力越來越大,而朝中的朋黨之爭也愈演愈烈。李絳一向行正道,勇於犯顏直諫,深得唐憲宗的欣賞,每每徵詢其意見,協調事務。典源此處是摘自《新唐書.卷一五二.李絳列傳》,提到當時朝中朋黨之爭激烈,唐憲宗深以為慮,因而詢問李絳,李絳說:「自古以來君主最忌諱的就是結黨營私的小人,他們是以利益為趨向,完全不顧忠義道德。而正直的君子,則盡忠職守,不圖其他的利益,所以常常被奸人所陷害。如同漢朝的名節正直之士,彼此同心而愛國,但是卻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所以就製造了黨錮之禍,想要消滅這些正人君子。以私利為趨向的人,因為都同樣擁有...
疾言厲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書.卷二五.卓魯魏劉列傳.劉寬》劉寬字文饒,弘農華陰人也……桓帝時,大將軍辟,五遷司徒長史。時京師地震,特見詢問。再遷,出為東海相。延熹八年,徵拜尚書令,遷南陽太守。典1>歷三郡,溫仁多恕,雖在倉卒2>,未嘗疾言遽色3>。常以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終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克責。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見父老慰以農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 〔注解〕 (1) 典:掌管、治理。 (2) 倉卒:指「急促匆忙」的情況。 (3) 遽色:神色張皇。〔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華嶠《後漢書....
兵不厭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晉文公打算出兵攻打楚國,在開戰前他召見舅犯,詢問以少敵眾的辦法。舅犯以「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閒,不厭詐偽」來回答晉文公,這句話的大意是:講求禮的君子,要求自己儘量的忠厚誠信;但用兵打仗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得勝利。文公再以相同的問題詢問雍季,雍季認為:燒毀山林以獵取野獸,是不留餘地的榨取一空;用欺騙的方式對待百姓,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文公嘉許雍季的見解,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事後,班師回朝,封官授爵時,將雍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群臣不解,文公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雍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後來「兵不厭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
避重就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避開主要的問題,而談些無關緊要的事。[例]他回答警察的詢問時避重就輕,以便為自己開脫罪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詢問。《聊齋志異.卷一.王成》:「王請直,答以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商量、詢問。通「咨」。如:「諮詢」、「諮商」。《後漢書.卷四四.胡廣傳》:「國有大政,必議之於前訓,諮之於故老。」三國魏.王粲〈七哀〉詩三首之三:「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閃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說話吞吞吐吐,有所遮掩,不肯直截了當說出實情。[例]對於警方的詢問,他閃爍其詞,似乎有所隱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