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02 ms
共 8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保不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自顧不暇」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書.卷一○二.劉聰載記》趙固郭默攻其河東,至於絳邑,右司隸部人盜牧馬負妻子奔之者三萬餘騎。騎兵將軍劉勳追討之,殺萬餘人,固、默引歸。劉頡遮邀擊之,為固所敗。使粲及劉雅等伐趙固,次于小平津,固揚言曰:「要當生縛劉粲以贖天子。」聰聞而惡之。李矩使郭默、郭誦救趙固,屯于洛汭,遣耿稚、張皮潛濟,襲粲。貝丘王翼光自厘城覘之,以告粲。粲曰:「征北南渡,趙固望聲逃竄,彼方憂自固,何暇來邪!且聞上身在此,自當不敢北視,況敢濟1>乎!不須驚動將士也。」是夜,稚等襲敗粲軍,粲奔據陽鄉,稚館穀粲壘。雅聞而馳還,柵于壘外,與稚相持。聰聞粲敗,使太尉范隆率騎赴之,稚等懼,...
|
事與心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
|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
弦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古人常將柔絲與韌革佩於身上,以示剛柔並濟或緩急。晉.孫綽〈庾公誄〉:「雖實不敏,敬佩弦韋,永戢話言,口誦心悲。」
|
念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法器。佛教徒在念佛、誦經、持咒時用來計數的圈串。通常以菩提子或將香木製成小圓粒,串成一圈,也有琥珀、水晶、玉石的製品。粒數有十四顆、十八顆、二十一顆、二十七顆、三十六顆、四十二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和一千零八十顆之分。《舊唐書.卷一八四.宦官列傳.李輔國》:「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因為潘將軍失卻玉念珠,無處訪尋,卻是他與朋儕作戲,取來掛在慈恩寺塔院相輪上面。」也稱為「佛珠」、「數珠」、「數珠兒」。
|
罻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捕鳥的網。《楚辭.屈原.九章.惜誦》:「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南朝齊.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
磨盾之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戰時的空閒時間。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四.王蘭泉》:「先生從征九年,雖羽書旁午,然磨盾之暇,馬上吟詠,穹廬誦讀,無一日廢也。」
|
兔園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民間的村塾讀本。《新五代史.卷五五.劉岳傳》:「兔園冊者,鄉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誦也。」後亦指膚淺的書籍。簡稱為「兔園」。
|
訟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開明白的說。《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也作「誦言」。
|
高人逸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高灑脫不求名利的人。宋.陸九淵〈黃氏墓誌銘〉:「梁君去年嘗遊盧阜,其談山水之勝,誦高人逸士之文,亹亹不倦。」也作「高人勝士」。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