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欺人自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自欺欺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代時,禪宗出現了一派禪者,他們打著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名號,卻不講經教、不從師訓,以為是脫去文字的束縛來說禪,其實所談論的都只是些淺薄無根的空話,卻自認為繼承了禪宗的正統。宋代僧人惠洪十分不滿這一派禪者的作法,他在所著《石門文字禪》中認為他們讓「佛祖之微言,宗師之規範,掃地而盡也」。禪宗本不立文字,惠洪卻用文字說禪,正是對此種現象的一種反省。在書中列有「題古塔主兩種自己」一節,惠洪藉六祖和永嘉玄覺禪師之口,說明佛法本來不能用任何事物來加以比喻,因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無實體,只是空,根本無法描述。所謂的「兩種自己」,就是落入了形體的對立之中,不...
眥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瞪大眼睛。如:「他都已經眥目握拳了,你還不立刻住嘴。」
賒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賒欠的方式購買物品,購入商品時不立即付現,亦未交付票據,僅承諾於未來特定的時間內償還。
末大不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尾大不掉」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陳、蔡,不羹。使弃疾為蔡公。王問於申無宇曰:「弃疾在蔡何如?」對曰:「擇子莫如父,擇臣莫如君。鄭莊公城櫟而寘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齊桓公城穀而寘管仲焉,至于今賴之。臣聞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親不在外,羈不在內。今弃疾在外,鄭丹在內,君其少戒。」王曰:「國有大城何如?」對曰:「鄭京櫟實殺曼伯,宋蕭、亳實殺子游,齊渠丘實殺無知,衛蒲、戚實出獻公。若由是觀之,則害於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正中其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或立即縱放都不妥。因此交代牢頭蔡福暫時緊中帶寬地加以看管。蔡福本來就想結識梁山泊好漢,一聽上級不但不立即斬殺,還如此寬容處理,「正中下懷」。「正中下懷」亦作「正中己懷」。
隨寓隨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遇而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遇而安」原作「隨寓而安」。在六祖慧能的時代,禪宗傳道重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因宋代記載諸祖法語的燈錄大量刊行,參究公案的風氣愈來愈盛,禪風由此轉變,不立文字的參禪法變成不離文字,也就是所謂的「文字禪」。惠洪為北宋「文字禪」的主導者,他反對把禪與語言文字割裂開來,主張「借言以顯無言」,即通過語言文字和研究禪宗經典而習禪、教禪。《石門文字禪》輯錄的便是他的詩、偈、書、序等,其中〈舫齋記〉所記為李德孚之事。李德孚是位很有才華的人,於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任官職時,在官舍東邊建造了數間相連書房,由兩側看來彷彿是在船中,故名曰「舫齋」。有個客人參觀...
了無所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無所有」之典源,提供參考。 ※敦煌變文《山遠公話》(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引)相公問:「十類者何?」善慶曰:「第一、有形者,見泥龕塑像,便即虛心禮拜,直云佛如須彌山,見形發心,此即名為有形。第二、是無形者,不立性處不見性,如水中之月1>,空裡之風2>,萬法皆無,一無所有,此即名為無形。……」 〔注解〕 (1) 水中之月:映在水中的月亮,並非實體,故用來比喻事物難以捉摸。 (2) 空裡之風:憑空生起的風,無中生有,比喻萬有生於虛無。
錢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錢面上有文字,故稱錢幣為「錢文」。《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法錢不立,……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後多用為計算金錢的單位,如「錢若干文」。
三不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種不歸家的原因。一說少男少女相好,談笑終日不歸;男女當壯,相聚於樹下,戲笑越軌不歸;父兄議論玄語不歸。典出《管子.輕重丁》。一說為俗稱功不成不歸,名不立不歸,利不就不歸。後比喻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元.王仲元〈粉蝶兒.雙雁兒聲悲套.尾〉曲:「我每夜伴穿窗月影低,好也羅你快活三不歸。」亦比喻無著落、沒有辦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我怕你兩尖擔脫了孤館思鄉客,三不歸翻了風帆下水船,枉受熬煎。」元.陳克明〈粉蝶兒.畫閣蕭疏套.耍孩兒〉曲:「趕蘇卿何處雙通叔,到做了三不歸離魂倩女。」
效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捨命報效。《公羊傳.昭公十三年》:「比之義宜乎效死不立。」《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彥章以步軍十萬人攻楊劉城,李周盡力拒守,每與士卒同甘共苦,故能得軍心,效死勿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