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92.7514 ms
共 13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因果比較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果比較研究法又稱「事後回溯研究法」(expost facto research),或者稱為「解釋觀察研究法」。這種研究方法是一種有系統的實證探究方法,只是研究者不能直接控制獨立變項。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或事件,大都是已經發生過,或是正在進行中,其間的各種變項自始即不能被操縱或控制,只能從諸變項間推論存有的關係,而無法作直接的干預。
在科學教育或行為科學的研究中採用因果比較研究法的時機如下:(1)對已經發生過事件,其間的各種變項已無法被操縱或控制;(2)如運用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時,可能有些變項無法被操縱,或因操縱變項時將導致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而使實驗研究法受到限制。因果比較研究... |
事出有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發生必有原因、理由。《糊塗世界》卷八:「這邊的事,無非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八個字的枕中秘訣,含糊過去,也就不必再提。」
|
因果報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謂生死輪迴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果關係。一切有意志的行為,不論善惡或中性,都必導致未來世的樂、苦或中性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換言之,一切眾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結果。這種因果關係,在未解脫之前,永不休止。
|
外在歸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在歸因的理論起於社會心理學家海德(F. Heider)在分析人類的行動的成因時,分為個人的力量和環境的力量兩類;個人的力量包含能力和努力;環境的力量則包含工作難度和運氣。後來,韋納(B. Weiner)融合海德的行動分析論點及饒特爾(J.B. Rotter)的制握信念而提出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將成敗的造因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制握信念,另一方面是穩定性。制握信念又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兩種。內在歸因包括能力和努力,外在歸因包括工作難度和運氣。穩定性分為穩定和不穩定兩種;穩定的歸因包含能力和工作難度,不穩定的歸因包含努力和運氣。
外在歸因是把成敗的原因歸... |
因事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事情的不同,制定適宜的措施。《漢書.卷七三.韋賢傳》:「朕聞明王之御世也,遭時為法,因事制宜。」
|
起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發生的原因。如:「電線走火可能是這次火災的起因。」也作「起由」。
|
懷特(Weiner)的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 懷特歸因論的形成2 2. 懷特的三向度歸因論3 3. 懷特的歸因論在教育上的涵意4 4. 懷特歸因理論的摘要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1. 懷特歸因論的形成(1) 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情境歸 |
十二因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痛苦輪迴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後,由於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後產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後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著;有是指導致輪迴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係像環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於生;生緣於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處;六處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後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也稱為「十二緣起」。
|
狽因狼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藉惡勢力而存活。見「狼狽為奸」條。01.《醒世姻緣傳》第一三回:「伍聖道、邵強仁鼠共貓眠,擒縱惟憑指使;狽因狼突,金錢息任箕攢。」
|
因應措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理事情的應變方法。如:「受到國際油價波動之影響,政府立即邀集相關單位,以擬定有效之因應措施。」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