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懷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饋原則:每次調查都將其他人的意見提供給所有受調查者參考,以作為進一步填答的依據。共識原則:主要目的在於獲得專家群的共識,以作為決定的依據,所以德懷術最後一定要到獲得一致的意見為止。 實施步驟  德懷術通常以四回合的問卷調查為主,也可以視實際需要減少或增加。在實施時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陳嘉陽,2012):確定所要預測的問題。選擇接受調查的專家。進行第一回合調查:第一次問卷的內容通常是先詳細說明蒐集資料的問題與目的,然後請受調查者針對問題提出其看法或解決途徑。進行第二回合調查:將第一回合調查結果整理出來,再送請受調查者提出贊...
洪水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 想像洪水法想像洪水法(imaginal flooding)的原理、程序和現場洪水法相似,差別只在於當事人面對的是想像情境,而非現實生活。相較於現場洪水法,想像洪水法能夠處理所有類型的焦慮情境是其優點,對於一些真實的創傷事件(例如墜機、強暴、水災、火災等),使用現場洪水法有其倫理上和實施上的困難與限制。謹慎地使用想像洪水法,能在不引起反效果的情況下重建創傷情境。例如墜機事件的生還者多半可能有多種衰弱症狀,他們可能會常做惡夢、腦海時常出現災難的場景、可能開始不敢搭飛機,嚴重者甚至不敢乘坐交通工具,或是產生痛苦的情緒,像...
背水一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得了《天官》書中的陣式之利,必勝無疑嗎?但是後來武王仍然打贏這場仗,滅了商朝。所以能百戰百勝並不在於選對良辰吉日,而完全是人的努力。」這裡提到了「背水陳」,也就是「背水布陣」的意思,可能就是後來「背水一戰」這句成語的出處,用來比喻抱著必死的決心,奮戰取勝。
難能可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子以為後世必有不足行其說者矣,必有竊其說而為不義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為非常可喜之論,要在於不可易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四.記文》。 (2) 子路:仲由(西元前542∼前480),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東)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 (3) 子貢:端木賜(西元前520∼?),字子貢,春秋衛國人。孔子弟子,善於經商,有口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言語科。料事多中。 (4) 冉有: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弟子,性謙...
柯爾伯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觀念為基礎。個人的倫理觀念用於判斷是非時,具有一致性與普遍性。此種信念是抽象性的,個人信念的形成來在於良心,信念的基礎是眾所共識的人性尊嚴、真理、正義與人權。資料來源: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 。臺北市:東華
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育心理學家最感興趣,並援此從事演繹研究最多的一種理論。  Weiner(1979)歸因理論早期的發展在於認識個體對於成功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的選擇,以及與之後的行為之概念的連結。之後,對造成成功和失敗結果的主要原因之特性加以認識。在此同時Weiner(1980)也發現,歸因會影響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例如驕傲或是羞恥感;也影響對於未來結果的預期,事件結果之歸因的穩定性向度的不同可能使個體產生對於未來不同的結果預期(Gredler,1997)。(引自蔡育嫺,2008) 溫納的三向度歸因論(引自張春興,2001)  根據對以往心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督促、勉勵。南朝齊.蕭子良〈與孔中丞稚珪書〉:「孜孜策勵,良在於斯。」《宋史.卷四三四.葉適傳》:「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
及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適時趕上。[例]經驗的可貴之處,在於讓我們犯相同的錯誤之前,能及時改正。
心理防衛機轉_(defense_mechan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的思想或衝動,或某些令人焦慮的訊息,無論是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皆會在某些行為上使用心理防衛機轉,差別在於程度不同,這是「自我」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的方法,而根據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經驗或觀念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防禦方式。此概念來自精神分析理論中關於人類思想中存在多種力量進行互相對抗、鬥爭的假說。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轉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轉也可能帶來心理疾病。目錄1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2 分類2.1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2.2 按行為性質分類3 參考文獻 自我防禦機制的...
雙向細目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測驗的架構藍圖。描述了一份測驗中所應該包含的內容,以及所評量到的能力,同時也是命題的依據。以教學目標(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和學習內容為兩個軸,分別說明各項評量目標。其用途在於幫助命題者釐清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的關係,以確保測驗能反映教材的內容,並能夠真正評量到預期的學習結果。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