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90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濟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的高僧,俗名李心遠,臺州(今浙江臨海境內)人。初於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居淨慈寺。傳說已證得阿羅漢果,常以神通示化眾人,救人苦難,人稱他為「濟公活佛」。平日嗜食酒肉,不守戒律,舉止如痴似狂,故稱為「濟顛」。
五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戒律之一。為佛教徒應持守的五項戒律。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長阿含經》卷二:「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捨本所習,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悚然生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恆山參見道安大師,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2) 桑榆之光:日落時從桑、榆樹梢上射出的餘暉,比喻人的晚年。 (3) 朝陽:早晨的太陽。朝,音ㄓㄠ。 (4) 高足:古稱最上等的良馬,後用作對他人弟子的美稱。 (5) 肅然增敬:莊嚴地增加了恭敬之心。肅然,莊嚴恭敬地。
宗喀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357~1419)為藏語tsong khapa的音譯。本名羅桑扎巴貝。宗喀(今青海西寧)人。西藏高僧。七歲出家,從噶當派法王頓珠仁欽學經,後又跟薩迦派仁達瓦及布頓弟子卻貝瓦等大師學法,顯密教法莫不精熟,其深度和廣度超邁前賢,一時獨步,並卓然成一家之言。因感當時西藏佛教輕忽比丘戒律的缺失,大力提倡嚴守戒律,戴從前持律者所戴的黃色僧帽,表示嚴持戒律的決心和思想,成為西藏佛教的改革者,其教法經弟子的弘揚、發展形成格魯派。所以宗喀巴也是格魯派的創立者。弟子眾多,其中以賈曹傑、克主結最著名。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辨了不了義論》等。
毗尼日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明性祇著,一卷。內容除有大量日常衣食坐臥應誦念的偈咒外,還有出家、在家的戒律
一毫不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一絲不苟」。見「一絲不苟」條。01.《西湖二集》卷二五:「那洪昉戒律精嚴,一毫不苟,是一尊活羅漢。」02.清.冒襄《影梅菴憶語》:「斷斷是再來人,一毫不苟,一絲不掛,誠然而來,誠然而往。」
受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在一定的儀式下接受戒律,如五戒、沙彌戒、菩薩戒等。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只見新來受戒的弟子數十人,俱淨髮鮮披,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
把素持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持守不吃葷食的戒律。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餐松啖柏。」也作「持齋把素」。
戒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隨順戒體,在身、語、意三方面都能遵守戒律的行為。《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一中》:「戒行,謂方便修成,順本受體。」唐.李邕〈大照禪師塔銘〉:「心源久寂,戒行彌高。」
李叔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80~1942)原名文濤,字惜霜,號叔同,浙江平湖人。話劇活動家、藝術教育家。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常選取日本和西洋曲調填詞,少數由自己作曲,代表作有〈送別〉、〈西湖〉、〈春游〉、〈早秋〉等。民國七年(西元1918)於杭州跑虎寺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此後專研戒律,成為一代高僧。著有《弘一大師律學遺著》、《李叔同歌曲集》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