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30.5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慧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334~416)俗姓賈,雁門樓煩(約在今山西寧武附近)人。初學儒家、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恆山(今河北曲陽西北)參見道安,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開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吃素的人戒律解除,開始食用酒肉葷腥。《通俗常言疏證.飲食.開葷》引《表異錄》:「東昏侯喪,潘妃之女、閹豎共營肴羞,曰:『為天子解菜。』解菜,猶今云開葷也。」也作「開齋」、「開素」。
法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精通道法,可為人師或進行法事的道士。《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祠部郎中》:「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戒律師。」《水滸傳》第四十七回:「說這廝也好大膽,獨自一個來做細作,打扮做個解魘法師,閃入村裡來。」也作「法官」。
具足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戒律之一。指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四分律》卷三四:「世尊告阿難:『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具足戒。』」簡稱為「具戒」。
澄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二十一歲受具足戒後,到處參學,於戒律、天台、華嚴、南北禪法無不鑽研,而歸心於華嚴,以中興華嚴宗為己任,為華嚴宗四祖。他吸收了天台和禪宗的思想,致力推動禪教一致的思想,對中唐以後的佛教影響頗深。弟子有一百餘人,著名的有宗密、僧睿、法寶等。賜號「清涼國師」。著作弘富,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等。
披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家。根據佛教戒律,僧尼出家,須剃鬚髮,披上袈裟,故稱為「披剃」。明.高明《琵琶記》第二四齣:「我當初早批剃入空門也,做個尼姑去,今晚免艱辛。」
三師七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的制度。出家人受具足戒時,須有三師七證。三師是授戒的戒和尚、主持授戒儀式的羯摩和教授戒律威儀的教授師。除了三師之外,還須有七個以上作證的比丘,才算合乎戒律
八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家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華鬘瓔珞、不習歌舞伎樂等八條戒律。《佛般泥洹經.卷下》:「行斯八戒,當正爾心。」
肉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肉類食物。[例]佛門中人守不殺生的戒律,不吃肉食。
肅然增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恆山參見道安大師,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2) 桑榆之光:日落時從桑、榆樹梢上射出的餘暉,比喻人的晚年。 (3) 朝陽:早晨的太陽。朝,音ㄓㄠ。 (4) 高足:古稱最上等的良馬,後用作對他人弟子的美稱。 (5) 肅然增敬:莊嚴地增加了恭敬之心。肅然,莊嚴恭敬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