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1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具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僧侶間的稱呼。依戒律規定,為長老稱年少比丘專用。
持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守戒律。《梁書.卷五○.文學傳下.任孝恭傳》:「孝恭少從蕭寺雲法師讀經論,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律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戒律和威儀。唐.李公佐《謝小娥傳》:「爰自入道,衣無絮帛,齋無鹽酪,非律儀禪理,口無所言。」
法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道教徒所須遵守的戒律與戒條。
單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佛教戒律,為四分律五篇之一、七聚之一。(2)情佛經所云一種輕罪,犯者經懺悔可除罪,不然死後將墮地獄等處。
波羅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行者所遵守的根本戒律。為梵語Pārājika的音譯。在大乘菩薩戒律中,犯戒者要被逐出僧團,且不能成為菩薩。《四分律》卷一:「云何名波羅夷?譬如斷人頭,不可復起,比丘亦復如是,犯此法者不復成比,故名波羅夷。」《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
律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三藏之一。佛教戒律典籍的總集。為梵語vinayapiṭaka的意譯。也譯作「毘尼藏」、「奈耶藏」、「調伏藏」。
持齋把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持守戒律不吃葷食。《孤本元明雜劇.萬國來朝.第一折》:「人人善念看經,個個持齋把素。」《西遊記》第一九回:「我本是觀世音菩薩勸善,受了他的戒行,這裡持齋把素,教我跟隨那取經人往西天拜佛求經。」也作「把素持齋」。
四分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典籍。後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六十卷,屬印度佛教法藏部的律典。內容記載僧團戒律規範和制戒因緣,主要分成四部分,故稱為「四分律」。唐代律宗所依據的基本律典,唐代以後並成為中國僧團共同奉行的律典。
部派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牟尼佛涅槃百年後,佛教僧團明顯的出現分裂,直到大乘佛法流行前後為止,約五百年間,稱為「部派佛教」。這段時期,佛教僧團分化成十八部(或更多),各部派間所遵行的戒律不同,學說互異。但早期的佛經都在這時完成結集。有的學者比較謹慎的將釋尊以來,到部派時期佛教稱為「早期佛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