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生態消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原有群集的破壞而產生的消長,其消長的速度較快且經歷的階段較少,如:森林大火後的林地、人類濫墾濫伐後消失的森林。<註2> 巔峰群集當消長到一定的時間達到穩定很少再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群集。<註1> *引用相關文獻*<註1>奧斯朋出版編輯群/原著,李千毅/譯者,《圖解生物辭典》,台北市:天下遠見,2006年再版。<註2>自然生態學習網 http://nature.edu.tw/index
性別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觀點。 個人層面觀點 社會學習論強調行為的後果會影響行為的表現,藉由適當的獎罰,使行為重複出現或者消失,透過觀察和親身經驗獲知男女角色的差別,並以此作為模仿、參考的基準。 認知發展論認為性別角色的發展與個人認知發展的成熟程度有關,對自我性別的認同及角色學習是依階段循序。(註2) 參考書目註1: 彭懷貞(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註2: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空大。
有聲有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聲」本《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遹駿有聲。」是說文王非常有聲譽。「有聲有色」一語則見於宋朝汪藻的〈翠微堂記〉,他記敘自己退職隱居後,寄情山水,領悟到「世之有聲有色者,未有不爭而得,亦未有不終磨滅者」,意思是說:擁有名聲和貴位的人,都必須不斷地爭奪才能得到,而且將會消失。他以為只有山水帶給人的快樂,不須爭奪,並且可以長存心中。後來「有聲有色」這句成語,不只用來形容人,還可以用在形容事物的豐富多采。如《老殘遊記》第七回:「若求在上官面上討好,做得烈烈轟轟,有聲有色,則只有依玉公辦法,所謂逼民為盜也。」至於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謝靈運『池塘生春草』,造語天然,清景可畫,有聲有色...
灰飛煙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灰、煙般的消逝。比喻完全消失殆盡。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豈知轉眼之間,灰飛煙滅,金山化作冰山,極是不難的事。」
殲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消失不見。《楚辭.東方朔.七諫.怨世》:「清冷冷而殲滅兮,溷湛湛而日多。」
壓抑作用(Repress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慮及痛苦的狀態。由於從意識層驅入潛意識層,這些壓抑到潛意識裡的潛抑訊息,僅是暫時的潛伏,並未被遺忘或消失,仍會持續地暗中影響個體的行為,使個體在日常表現中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究理的莫名舉動,抑或產生奇異難解的感覺。潛抑在潛意識裡的內心衝突,其強度並未減弱,它們仍不時以不同方式從潛意識竄越而出,因此個體須不斷耗費心力,才能將其壓抑,使個體常感心神耗竭。對痛苦體驗或創傷性事件的選擇性遺忘,是壓抑的典型表現。小至日常的口誤或筆誤,大至幼時遭遇性侵害的當事人,潛抑其記憶於潛意識中。皆為潛抑作用的不自覺主動性遺忘(並非「否...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見到奇怪的事物而不以為怪,不受其驚擾,則怪異的事物自然消失。《紅樓夢》第九四回:「賈赦便說:『據我的主意,把他砍去,必是花妖作怪。』賈政道:『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了。』」也作「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無影無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消逝得沒有蹤跡。[例]經過老師的開導,我心中的疑慮,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哺乳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可能是像尖鼠那樣的小動物。牠們在夜間活動,以捕昆蟲和偷恐龍蛋為食。一直要到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逐漸消失、滅絕,哺乳動物才興盛起來,取代恐龍地位,成為地球生命舞台上的主角。我們今天所以能知道哺乳動物出現在地球的時間,是依靠化石的研究。(註1) 特徵哺乳動物有三個特徵,使牠們有別於其他類別動物,也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脊椎動物即具有內部骨架的動物,如魚類、爬行類及哺乳類)。首先哺乳動物是溫血動物,更精確地說是內溫、恆溫動物,亦即能從體內產生熱度,使身體維持在相當高的溫度,通常為35-40度C,且不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將體溫保...
淹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消失。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其本係隨年之先後,編訂成編;顧元、明以來,久已淹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