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隨機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事能跟著情況的改變而採取靈活的處置。[例]做事要懂得隨機應變,才能圓滿通達
無孔不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原本是無所不通達的意思。※語或出清.李鑑堂《俗語考原.無孔不入》。後用「無孔不入」譏諷人善於鑽營。
四海為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明.羅貫中《風雲會》第一折:「四海為家,寸心不把名牽掛。待時運通達,我一笑安天下。」
政通人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事通達,百姓和順。形容國泰民安。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不識時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意是不識抬舉,後亦指不知時尚機運以求通達。《後漢書.卷三六.張霸傳》:「時皇后兄虎賁中郎將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為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三國演義》第四四回:「今數人皆被操滅,天下無人矣。獨有劉豫州不識時務,強與爭權。」也作「不達時務」。
交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通達無阻。《管子.度地》:「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爽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清朗通達的樣子。《抱朴子.外篇.勖學》:「天然爽朗而不可謂之君子者,不識大倫之臧否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
忘筌得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一無所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一問三不知,一竅不通,茫然無知反義:見多識廣,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瞭如指掌辨似: 形音辨誤 同 「一無所知」及「一竅不通」都有完全不知道的意思。異 「一無所知」側重於對具體事實的不知情;「一竅不通」側重於心智方面的不通達。 一無所知 一竅不通 辨似例句 ○ ㄨ 你對他~,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 ㄨ ○ 他固執到~,簡直勸不了他。
神通廣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佛教稱在家的佛教徒。 (3) 四般之才辯:指四無礙辯,即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意謂通達諸法,分別無礙;了知一切法理,智解無礙;通曉各種言語,表說無礙;傳法圓融無滯,樂說無礙。 (4) 偕:音ㄒ|ㄝˊ,比、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