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帝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帝所在之處。《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去帝鄉之岑寂,歸人寰之喧卑。」
|
瞞天昧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騙天地。比喻昧著良心,隱瞞事實或以謊言騙人。明.無名氏《鬧銅臺》第一折:「我那日離山營,到銅城,見貪官壞法胡行徑,專瞞天昧地不公平。」也作「昧地謾天」。
|
全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具備各方面的優點或才能。《列子.天瑞》:「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唐.李翱〈題峽山寺〉詩:「峽山亦少平地,泉出山無所潭,乃知物之全能難也。」
|
千變萬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賈誼》且夫天地為鑪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
|
覆地翻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八拍.第六拍〉中,描述蔡琰身居胡地,看到全然異於故鄉的風土民情,不禁感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故,就像天地整個翻覆過來一般。後來「天翻地覆」就用來形容巨大地改變原有的情狀。
|
抃風舞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乘風而飛,舞於雨中。比喻與天地相感應相契合。《宋書.卷八四.孔覬傳》:「直山淵藏引,用不遐棄,故得抃風舞潤。」
|
陪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陪同主祭者行祭禮,亦指陪同祭祀的人。[例]古代皇帝祭拜天地時,王公大臣必須在旁陪祭。
|
撼地搖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震動天地。形容力氣或本事極大。《水滸傳》第四二回:「施為撼地搖天手,來鬥巴山跳澗虫。」
|
珠遺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滄海遺珠」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
如果單就「遺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裡頭就已經有一則關於「遺珠」的寓言。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遊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
|
貫通融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融會貫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