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3.82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趨之若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成語名稱2 注音3 釋義4 成語出處 成語名稱趨之若鶩 注音趨(ㄑㄩ)之(ㄓ)若(ㄖㄨㄛˋ)鶩(ㄨˋ) 釋義趨:快走;鶩:野鴨。象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著趕去。 成語出處清·曾《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鶩呢!”
心照不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潘岳〈夏侯常侍誄〉(據《文選.卷五七.誄》引)夏侯湛,字孝若,譙人也。少知名,弱冠辟太尉府。……春秋四十有九。元康元年夏五月壬辰寢疾,卒于延喜里第,嗚呼哀哉!乃作誄曰:「……人見其表,莫測其裡。徒謂吾生,文勝則史1>。心照神交,唯我與子。且歷少長,逮觀終始。子之承親,孝齊閔參;子之友悌,和如瑟琴。事君直道,與朋信心。……」 〔注解〕 (1) 文勝則史:文章辭采勝過質,則顯得浮夸。《論語.雍也》:「文勝質則史。」
相形見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相比較之下顯得不如對方。《歧路燈》第一四回:「又見婁,同窗共硯,今日相形見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文采、文飾。如:「實無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徵聖》:「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歧路燈》第一○一回:「譚紹聞道:『什麼古跡?』婁道:『學步橋。』盛希瑗道:『是邯鄲學步,失其故步麼?』」
反求諸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努力加以改正和革新才是。」  從此,伯啟便立志奮發圖強,勵精求治,每天天不亮他就起來工作操練,生活簡,愛惜人民,並任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這樣經過一年的時間,被有扈氏知道了,他不但不敢舉兵來侵犯夏朝,倒反而心甘情願地來歸順降服了。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它告訴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先加檢討,反躬自問,找出自已的缺點和錯誤,並努力加以改正,唯有持這樣態度的人,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與勝利。 解釋 自已檢討反省一下,自已的缺點和弊病。 詞意 相似詞:反躬自問.反躬自省相反詞:怨天恨地.怨天尤人 例句 對這項工作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雜亂、沒有規則。如:《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不散。」
冠冕堂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冠冕堂皇」係由「冠冕」及「堂皇」組合而成。「冠冕」一詞見於《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三國時蜀國將軍龐統,曾是個純不起眼的少年,二十歲時前去拜訪司馬徽。當時司馬徽在樹上採桑,龐統便坐在樹下和他對談,一直談到天黑。司馬徽素有慧眼,善於知人,見到這個年輕人談吐不俗,便稱他為南州之士的「冠冕」,龐統也因此打響了名號,後來龐統也受到劉備的重用,與諸葛亮同為中郎將。「冠冕」是指帽子,為衣飾之首,在此引申為南州眾士之首之意,表示龐統為才識出眾的人。「堂皇」一詞見於《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胡建》。漢武帝時渭城縣令胡建是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人。他在軍中時,與走卒打成一片,感情甚篤。...
沽名釣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質。通「」。《楚辭.屈原.卜居》:「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1.實、敦厚。如:「朴素」。《莊子.山木》:「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