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4.99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偈,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
變本加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據《文選》引)式觀元始,眇覿玄風。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世質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時義遠矣哉!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1>,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 〔注解〕 (1) 踵其事而增華:繼承前人事業,使之更加完善美好。見「踵事增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屋檐。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夏涼寒燠,隨時取適,階基回互,橑櫺乘隔。」
蓄勢待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貯備隨時可以展現的實力,待機而發。如:「運動會即將來臨,同學們個個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認知能力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後,個體仍能保留原反應的心理功能;對內在心理結構或大腦生理功能中假設的一種儲存訊息的系統,以及方便隨時使用的處理歷程;個體在環境中為適應生存需要,而對某些訊息予以收錄、儲存,以便隨時使用的處理歷程,如長期記憶、視覺記憶、聽覺記憶、工作記憶等。3.注意(attention):指個體對情境中的眾多刺激,只選擇其中一個或一部分去反應,並從而獲得知覺經驗的心理活動。4.概念(concept):指對人、事、物等概括性的意念。人們辨識事物與分類事物的思考都是...
春華秋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之門,進不黨以讚己,退不黷於庸人。獨師友道德,合符曩真,抱景特立,與士不群。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胡為嘿嘿而久沈滯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志.卷一二.魏書.邢顒傳》、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2) 發:生長。 (3) 華:音ㄏㄨㄚ,同「花」,植物的花朵。 (4) 爰:音ㄩㄢˊ,於是。〔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一二.魏書.邢顒傳》庶子劉楨書諫植曰:「家丞邢顒,北土之彥,少秉高節,玄靜澹泊,言少理多,真雅士也。楨誠不足同貫斯人,並列左右。而楨禮遇殊特,顒反疏簡,私懼觀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禮賢不足,採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為上招謗,...
隨機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語出《舊唐書.卷八三.郭孝恪列傳》。 △「見風使舵」、「見機行事」、「隨時應變」
課程本位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徵課程本位評量的特徵,包含以下幾點:1. 以教學的內容出發,材料取自於學生的學習經驗。2. 藉由評量隨時檢視學生的學習,反省教師的教學缺失,填補評量和教學之間的差距。3. 可重複施測,沒有練習作用的限制,反而可以了解學生在進行補救教學後學習進步的情形。4. 評量結果常作為教學決策的依據。 三、特殊教育上的應用特殊教育方案肇始於特殊兒童的甄選、鑑定、分類,然後加以安置、編班分組,再加以安排課程、編選教材與實施個別化教學活動。教學時,特殊教育教師尚需不斷的評量學習成果,配合學生需求,改變教學策略,來有效達成特殊教育的教學目標...
汗馬功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便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本書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重要典籍,主張崇尚法治,強調賞罰分明,提出許多切合實用的理論。在〈五蠹〉篇中,韓非論述法治思想,針對儒家的仁義說提出許多反駁,並認為法規必須與時俱移,不可食古不化。韓非認為人民都想追求安全和富裕,躲避危險和窮困。如果使人民前往作戰,要人民不顧家庭的生計,一定要立下殺敵的功勞,君主卻又不按功勞給予他們賞賜,...
日積月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漢.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所謂積日纍久也。」逐日、逐月的長時間累積。比喻歷時遠久。宋.朱熹〈答周南仲書〉:「隨時體究,隨事討論,但使一日之間整頓得三五次,理會得三五事,則日積月累,自然純熟,自然光明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