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1.08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穿鑿附會」,用來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如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古體上.雜言》:「『餐秋菊之落英』,談者穿鑿附會,聚訟紛紛。」便提到有些人對〈離騷〉中「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話的意思不清楚,妄加解釋,造成不少爭端。
奇貨可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居為奇貨注音︰ㄐㄩ ㄨㄟˊ ㄑ|ˊ ㄏㄨㄛˋ漢語拼音︰jū wéi qí huò釋義︰視為是珍奇的貨品而加以收藏。見「奇貨可居」條。 01.《聊齋志異.卷四.促織》:「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其直,居為奇貨。」 
天馬行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武帝時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詔司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用來祭祀天地、宗廟等,典源所收為第十章〈天馬〉。根據《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記載,這首詩作於元狩三年,漢武帝因為在渥洼水得到一匹西域大宛所產的良馬,傳說是天帝所乘的神馬子孫,而取名為「天馬」。詩中描述天帝賜與的天馬,奔馳時一副意氣揚灑脫不拘的樣子,而且速度快到像在天上飛一般。後來「天馬行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多用於詩文書法方面。例如明.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即以「天馬行空」來形容薩天錫的才思。亦用來形容浮誇不著邊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人的儀表、風度。如:「眉宇」、「氣宇軒」。《晉書.卷七九.謝安傳》:「神識沉敏,風宇條暢。」
三顧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ǎo lú釋義︰猶「三顧茅廬」。見「三顧茅廬」條。 01.《南史.卷二六.袁湛列傳》:「(明帝)欽風素,頻降駕焉。及踐阼,奏事多留與語,謂曰:『我昔以卿有美名,親經相詣。』答曰:『陛下在田之日,遂蒙三顧草廬。』」 參考詞語︰三謁茅廬注音︰ㄙㄢ |ㄝˋ ㄇㄠˊ ㄌㄨˊ漢語拼音︰sān yè máo lú釋義︰猶「三顧茅廬」。見「三顧茅廬」條。 01.元.關漢卿《玉鏡臺.第四折》:「他如今做了三謁茅廬,勉強承伏。」 參考詞語︰茅廬三顧注音︰ㄇㄠˊ ㄌㄨˊ ㄙㄢ ㄍㄨˋ漢語拼音︰máo lú sān gù釋義︰猶「三顧茅廬」。見「三顧茅廬」條。 01.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丘真人...
趾高氣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足高氣揚注音︰ㄗㄨˊ ㄍㄠ ㄑ|ˋ |ㄤˊ漢語拼音︰zú gāo qì yáng釋義︰即「趾高氣揚」。見「趾高氣揚」條。 01.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六.諧謔.術藝》:「若初進者足高志揚,凌轢前輩,其胸必挺而高,袍須前長後短。」 02.《東周列國志.第八五回》:「(樂)羊受觴飲之,足高氣揚,大有矜功之色。」  參考詞語︰趾氣粗注音︰ㄓˇ ㄤˊ ㄑ|ˋ ㄘㄨ漢語拼音︰zhǐ áng qì cū釋義︰即「趾高氣揚」。見「趾高氣揚」條。 01.清.蘇桓〈報陳龍媒書〉:「士君子失意落節,磊塊不堪,咄嗟展轉,難以言譬。稍獲知遇,趾氣粗,好惡橫中,蒼白易外。」 
鶴立雞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鶴站在雞群之中,非常突出。語本《晉書.卷八九.忠義傳.嵇紹傳》:「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然如野鶴之在雞群。」比喻人的才能超群出眾,不同凡俗。《鏡花緣》第三九回:「正在談論,誰知女兒國王忽見林之洋雜在眾人中如鶴立雞群一般,更覺白俊可愛。」也作「鶴處雞群」、「群雞一鶴」。
司空見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司空李紳,邀蘇州刺史劉禹錫飲酒,命歌妓勸酒,劉賦詩贈李司空,有「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語。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後比喻經常看到,不足為奇。《警世通言.卷三八.蔣淑真刎頸鴛鴦會》:「他生得諸般齊妙,縱司空見慣也魂消!」《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幸虧洋提督早已司空見慣,看他磕頭,不為禮。」也作「見慣司空」、「司空伎倆」。
刻骨銘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三煞〉:「這相公愛民憂國無偏黨,發政施仁有激,……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恨不得展草垂韁。」
米珠薪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米如珍珠,柴如桂木。語本《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比喻物價貴。《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䭔媼》:「但長安乃米珠薪桂之地也,先生資釜既空,將何存立?」也作「薪桂米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