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41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法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法度、模式。《荀子.禮論》:「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式也,儒者是矣。」《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成敗利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功失敗與順利挫折。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行誼》:「人之毀譽欣戚,事之成敗利鈍,己之死生禍福,皆所不顧也。」
事過情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事過境遷」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據《晉書.卷八○.王羲之列傳》引)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1>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注解〕 (1) 向:昔日、從前。
網開三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網開一面」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萬物不同,而用之於人異也,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故國廣巨兵彊富未必安也,尊貴高大未必顯也,在於用之。桀紂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湯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湯1>見祝2>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3>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 〔注解〕 (1) 湯:商的開國君主。契之後,名履。初居亳,為夏方伯,專主征伐;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
原始反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推究事物的起源,進而研究其發展經過或結局。《易經.繫辭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也作「原始見終」、「原始要終」。
饑不擇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饑,通「飢」。「饑不擇食」即「飢不擇食」。見「飢不擇食」條。01.《五燈會元.卷五.丹霞天然禪師》:「又一日訪龐居士,至門首相見。師乃問:『居士在否?』士曰:『饑不擇食。』」02.《喻世明言.卷一六.范巨卿雞黍死生交》:「沿路上饑不擇食,寒不思衣,夜宿店舍,雖夢中亦哭。」03.《紅樓夢》第一○三回:「那金桂原是個水性人兒,那裡守得住空房?況兼天天心裡想念薛蝌,便有些饑不擇食的光景。」 
開卷有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卷有益」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書.卷九三.隱逸列傳.陶潛》1>天地賦命,有往必終,自古賢聖,誰能獨免?子夏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豈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邪!吾年過五十,而窮苦荼毒,以家貧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幼而飢寒耳。常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罔罔。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爾有喜。嘗言五六月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陋,日月遂往,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注解...
一決勝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互相較量以決定勝敗、高下。參見「一決雌雄」條。《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咱是大唐皇帝的皇親,國家利害,死生以之,願借城下與將軍一決勝負,將軍莫待走休。」
青雲平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賈不敢復讀天下之書,不敢復與天下之事。賈有湯鑊之罪,請自屏於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 〔注解〕 (1) 須賈:戰國時魏國人。生卒年不詳,為魏中大夫。 (2) 頓首:以頭叩地而拜。
莫逆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莫逆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