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331.58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賢良方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制郡國舉士的科目之一。選拔文墨才學之士,魏、晉、唐、宋皆沿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話說自漢以前,人才只是舉薦征辟,故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之名。」《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到漢朝用賢良方正開科,所以公孫弘、董仲舒舉賢良方正,這便是漢人的舉業。」
生之謂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善惡。(3)性惡論--荀子。(晉代仲長敖著《覈性賦》,亦主性惡。)(4)性有善有惡論--世碩。后來董仲舒、揚雄亦主此說)(5)性三品論--王充、韓愈。(6)性二元論一張載講天地之性與气質之性;程顥、程頤講天命之性與气稟之性,朱熹講本然之性與气質之性,朱門弟子講義理之性與气質之性。此說受到王夫之、顏元、戴震的批評。承接現象:超越本性的重獲重視,乃是受到二氏的影響,而隋唐重玄學家的道性論,則對理學家人性論的提出有相當的幫助。理學家氣質之性說的內涵,指出理學家的人性論大致可以區分為三個類型,而且與其本體、宇宙論互相建構,息息...
三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位聖人:(1)伏羲、文王、孔子。《漢書.卷三○.藝文志》:「人更三聖。」顏師古注引韋昭曰:「伏羲、文王、孔子。」(2)堯、舜、禹。漢.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3)文王、武王、周公。《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序》:「昔周監於二代,三聖制法。」唐.顏師古.注:「三聖謂文王、武王及周公也。」(4)夏禹、周公、孔子。《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漢.趙岐.注:「孟子言我亦欲正人心、距詖行,以奉禹、周公、孔子也。」
民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百姓的風俗習慣與傳統,包含建築風格、日用器物形式等物質文化,以及民間故事、俚語、宗教儀式等非物質文化。《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文明小史》第一回:「湖南永順府地方,毗連四川,苗漢雜處,民俗渾噩。」
遺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去所留下的毒害。《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
引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運氣。道家的鍊氣之術。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氣常下施於地,是故道者亦引氣於足。」
一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事物的始端。《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豐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豐富茂美。《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五穀孰而屮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長的豐美,短的俊俏,無有不妙。」
武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碔砆。像玉的石頭。《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五伯比於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
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天象與人事之間的關係。《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