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望眼欲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鞏縣人,是唐代文學史上了不起的詩人。他自小好學,七歲便能作詩,二十歲後漫遊各地,於洛陽認識李白。杜甫客居長安十年,鬱鬱不得志,仕途失意而過著貧困的生活。安史亂後,杜甫投奔肅宗,任左拾遺,後因直諫被貶華州,不久棄官移居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旁,世稱「浣花草堂」。後來投靠劍南節度使嚴武,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因稱為杜工部。嚴武死,他失去憑藉,又再度過著流離顛沛的生活。後來他攜家離開四川欲投靠親戚,途中病卒於岳陽,享年五十八歲。有《杜少陵集》。這首〈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詩,是杜甫送好友賈至及嚴武的詩。當時賈至因事被貶岳州司馬,嚴武也因事被貶巴州刺史,杜甫藉此...
馬耳東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滿城風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滿城風雨」就是滿城到處都是颳風下雨的景色,常被詩人引進詩句。比較早的作品如唐代韋應物〈同德寺雨後寄元侍御李博士〉詩:「川上風雨來,須臾滿城闕。」就已經有「滿城風雨」的意境了。全句連用則出現在宋代潘大臨的作品中,見於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滿城風雨近重陽》。潘大臨家境貧困,但寫了不少好詩。蘇東坡、黃山谷和謝無逸都是他的好友。潘大臨常寫出精彩的詩句,有次謝無逸寫信問他有沒有新作品。潘大臨回信說:「秋天的景色很美,到處都是可成佳句的好題材,只是遺憾常被世俗的煩惱所圍繞。昨天閒著沒事,躺在床上,忽然聽到林子裡的風雨聲,不禁詩興大發,下床提筆在牆上寫著:『滿城風雨近重陽。』才剛寫完這一句,我的靈感...
蕭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蕭蕭(1947年-),本名蕭水順,台灣作家,彰化縣社頭鄉出身,以定位臺灣文學為其主要的志願,臺灣當代作家,曾以《太陽神的女兒》散文集獲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其先祖為漢代名臣蕭何及《昭明文選》主編蕭統。作為一個作家、一個詩人以及一個詩的關心者,蕭蕭因具有一分「常懷感謝心」,使得他比別人獻出更多的心力。他自己寫詩之外,更不停的從事著詩的導讀工作,今天新詩日漸受到大眾以及青年朋友的喜愛,蕭蕭的功勞不言而喻。 經歷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詩組指導老師曾任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國文老師曾任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文老師曾任再興...
推波助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作「吹波助瀾」。南朝宋詩人鮑照,文詞贍逸,詞采華麗,文章中常表現出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典源所收的內容,節錄自〈觀漏賦〉,是他看到計時的刻漏,一時興起的感嘆之作。其中「時不留乎激矢,生乃急於走丸。既河源之莫壅,又吹波而助瀾」四句的大意是:時間的消逝就像激射而出的箭一樣快,而人事轉變比滾動的丸珠還迅速。如同河流的源頭不會阻塞,又因為風吹的關係,掀起更大的波浪。後來「推波助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推動鼓勵;亦用於比喻從旁鼓動,使事態擴大。
左顧右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弟。十歲能屬文,甚得武帝寵愛。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陳王。植才思敏捷,詞藻富麗,尤長於詩。六朝詩人多受其影響,卒諡思,世稱為「陳思王」。著有《曹子建集》十卷。 (2) 吳季重:吳質(?∼西元230),字季重,三國魏濟陰人。才學通博,與曹丕交誼獨厚。漢獻帝建安中朝歌長,遷元城令,入魏,拜震威將軍,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 (3) 足下:古代下對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此指吳質。 (4) 鷹揚:特出。比喻文名遠播,如鷹之飛揚。 (5) 鳳歎虎視:形容談吐文雅,器宇軒昂。 (6) 蕭:蕭何(?∼西元前193),漢初沛人,佐高祖定天下,論功第一,封酇侯。漢初律令多出其手。卒諡文終。 (7)...
迥然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仲偉,南朝梁潁川人,南朝齊、梁的文藝批評家。好學有思理,歷仕南朝之齊、梁。曾品評漢魏至梁一百二十餘詩人之詩作,論其優劣,分為上、中、下三品,著成《詩品》,與《文心雕龍》並稱。 (3) 《詩品》:南朝梁鍾嶸撰,共三卷。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共一百二十餘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冠以序。 (4) 古詩:指流傳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之兩漢無名五言詩。其作者、作年、時代、篇目等,眾說紛紜,難以詳考,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5) 子建:曹植(西元192∼232),三國時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歲能屬文,甚得武帝寵愛。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陳王。植才思敏捷,詞藻富麗,尤長於詩。六...
胸無點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據說他在寫文章前,不先構思,只是先磨幾升墨水,一下子把它們喝個精光,然後拉起被子呼呼大睡。睡醒後,拿起筆來就開始寫,不一會兒就能寫出一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當時的人都說,他肚子裡好像有寫好的文章,隨時可以拿出來。後來從反面立義,稱不能寫好文章、缺少文才的人為「胸中無墨」。如唐代杜佑《通典》所說的:「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亦轉而演變成「胸無點墨」這句成語,比喻人毫無學識。
斷章取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截引《詩經》中某篇詩的某一章,以表達己意。只取所需,而不顧原詩的意思。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宗不余辟,余獨焉辟之?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宗?」後來指截取文章的某一段或談話中的某一句,而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內容的原意。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尋詩人擬喻,雖斷章取義,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紅樓夢》第五六回:「探春笑道:『如今只斷章取義,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罵我自己不成!』」
別開生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iàn釋義︰猶「別開生面」。見「別開生面」條。 01.清.葉燮《原詩.卷一.內篇上》:「六朝諸詩人,間能小變,而不能獨開生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