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54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置若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發後,有人向他密告可能是郭正域所為。沈一貫知道郭正域的為人,不可能寫下這篇大逆不道的文章,但一直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不願替他出言辯護,甚至火上加油,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神宗聽了大怒,下令將郭正域關起來,並免去他的官職。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經歷了這場事,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自己也被罷官還籍,最後死於家鄉。朱國幀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件事,認為沈一貫只因宿怨,對不利於郭正域的密報「置若罔聞」,不加理會,甚至利用情勢順水推舟,讓這件事擴大,連累許多無辜的人。後來「置若罔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
膽戰心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精進。福惠具足,種性尊高,六度已圓,十身備歷。所以世尊授仁者記,一生成佛。未委三生之中,何生得記,過去未來現在?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至;若言現在,現在不住。況生住異滅,念念遷移,云何彌勒得授記乎?又莫是无生得受記也?若是無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真如不屬生滅,无去无來。又一切眾生,皆有真如。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合得記。若過去得菩提,即是菩提无住相。若未來得菩提,未來之事有何憑,現在推窮又是無。」……彌勒告世尊:「世尊,維摩居士說爾許多來由,我於當日都無1>(祗)對。會中有二百天人,聞居士談揚,盡懷歡喜之心,皆獲无生法忍。唯增慚2>(赧),尚自...
諱莫如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諱,隱諱。莫如,不如。深,重大。「諱莫如深」指沒有什麼比重大的事更需要嚴守祕密的了,形容隱瞞重大的醜聞。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後用以比喻將事情隱瞞得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 △「守口如瓶」
彌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補足。《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他們這種主顧,每年也要遇到幾個,只消遇著幾個冤大頭,也就彌補過去了。」
終南捷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返天臺山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您要隱居,那裡就是個好地方,何必捨近求遠呢!」司馬承禎知道盧藏用的過去,於是回答:「依我看,那裡應該是求官的捷徑吧!」盧藏用聽出他話中的譏刺意味,不由得感到非常的羞愧。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終南捷徑」,用來比喻可以達到求官、求名、求利的便捷途徑。
登峰造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崇尚清談,盛行品評人物,所以記述名人軼事的「志人小說」也流行當時。此類小說採集過去及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逸事,加以編撰,很能反映各類人物的面貌,間接表現出當時的社會民情。南朝宋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則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共三十六門,均為簡潔雋永的短篇,長者數行,短者僅二、三十字,但因善於把人物的語言與情態相結合,並使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技巧,較之一般志怪小說,更富文學價值。在《世說新說.文學》中記載了關於晉簡文帝的一段話。簡文帝篤信佛教,研究佛經,見經上云如果淨化磨練自己的精神,就可以成佛。便有所感觸的說道:「不知道照這樣去做,是不是...
兔死狐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悲」。敦煌變文中有篇〈鷰子賦〉,說了一個故事:鷰子因為剛築好的巢被黃雀霸占,又被黃雀一家人打傷,心有不甘,一狀告到法官鳳凰面前。經過審理,黃雀被判杖責下獄,鷰子感到很欣慰,直罵黃雀是惡有惡報。一旁的鵙(ㄐㄩㄝˊ)鴿和黃雀是兄弟,看不過去地上前說:「我為我哥的行為感到羞愧,但是我曾聽過『狐死兔悲、物傷其類』這麼一句話,因為同類遭到不幸而感到悲傷。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何況是同類。他犯錯受到懲罰是應該的,你何必在背後辱罵詛咒他呢?」後來「兔死狐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同類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
行動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作為縮小理論與實務差距的手段,它反映了一個實務的形式,而且可成為文化的革新。護理的行動研究護理界過去對於行動研究相當排斥,研究者比較認同實驗設計所得的量化資料,不過,後來慢慢的有研究者利用行動研究從事護理分析及解決問題、設計行動、以改善照護標準、並評估護理計劃。當代護理學者Meyer (1993) 將行動研究納入護理學的研究法中,並根據Lewin的理念,發展出四個步驟:1)規劃 (planning),2)行動 (acting),3)觀察 (observing) 與4)反映 (reflecting),形成護理行動研究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往、過去、去而不返。如:「消逝」。《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晉.陸機〈折楊柳行〉:「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從前的、過去的。與「新」相對。[例]舊日、舊交、重操舊業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