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奴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僮僕的稱呼。《魏書.卷八五.文苑列傳.溫子昇》:「為廣陽王賤客,在馬坊教諸奴子書。」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探驪獲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潛入深之中,取得驪龍頷下的寶珠。後引申為寫作詩文能抓住重點,深得題旨的精髓。參見「探驪得珠」條。
不飾邊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注解〕 (1) 援: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東漢茂陵人。初依隗囂,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趾。世稱「馬伏波」。 (2) 雄雌未定:勝負未定。 (3) 公孫:公孫述(?∼西元36),字子陽,東漢扶風茂陵人。王莽時起兵,自立為蜀王,都成都。性苛細,察於小事,敢誅殺而不見大體。終被刺傷而身亡,公孫氏盡滅。 (4) 吐哺:吐出口中咀嚼的食物。周公一飯三吐哺,起以接待賢士。後以指殷勤的求取賢士。哺,音ㄅㄨˇ,在口中咀嚼的食物。 (5) 修飾邊幅: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邊幅,比喻人的儀容舉止。見「修飾邊幅」。 (6) 如偶人形:...
自保不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自顧不暇」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劉聰是東晉十六國時匈奴漢國開創者劉的第四子,劉死後自立為帝。隔年攻陷洛陽,擄晉懷帝司馬熾,繼而殺之。後又攻陷長安,擄晉湣帝司馬鄴。當時晉朝大將軍趙固攻河東,揚言要活捉劉聰的兒子劉粲,以贖回晉湣帝。晉軍企圖偷渡洛水和汭水,襲擊劉粲的部隊,劉粲的部下王翼光發現後,馬上報告劉粲。但劉粲太過輕敵,認為趙固連堅守都忙不過來,哪裡還能渡河偷襲?沒想到當夜,晉軍就渡河襲敗了劉粲的軍隊。後來「自顧不暇」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身難保,沒有餘力再管別的事情。
譜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載家族世系的簿冊。始自黃帝,不過當時譜書僅限於帝王諸侯的紀錄而已,直到秦朝,才有私人譜書的出現。譜書的內容,早期只記世系,到明代中期,才將家族大事一併記入譜書中。自黃帝到民國的譜書名稱很多,有本書、譜牒、譜例、譜錄、譜系、譜學、大同譜、統譜、會譜德慶編、家模彙編、家譜、家乘、清芬志、系譜、鄉賢錄、真譜、傳芳集、世本、世譜、世牒、世典、世恩錄、族譜、宗譜、私譜、源流考、源錄等。
後現代主義的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後現代主義1.1 思想源1.2 基本理念1.3 教育應用 後現代主義 思想源 基本理念 教育應用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不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在。《文選.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二》:「靈妃顧我笑,粲然啟玉齒;蹇脩時不存,要之將誰使。」《文選.陶明.詠貧士詩》:「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帶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披戴月色。晉.陶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對證處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對症下藥」之典源,提供參考。 ※《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篇上》1>克己是大做工夫,復禮是事事皆落腔窠。克己便能復禮,步步皆合規矩準繩;非是克己之外,別有復禮工夫也。釋氏之學,只是克己,更無復禮工夫,所以不中節文,便至以君臣為父子,父子為君臣,一齊亂了。吾儒克己便復禮,見得工夫精細。聖人說得來本末精粗具舉。下面四箇「勿」字,便是克與復工夫皆以禮為準也。「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仲弓主敬行恕,是且涵養將去,是非猶未定。涵養得到,一步又進一步,方添得許多見識。「克己復禮」,便剛決克除將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