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習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共體 起始「學習共體」是日本教育大師東京大學榮譽教授佐藤學在日本推動的教育改革。佐藤學在1990年代發現日本學生因為在社會轉型中,看不到未來,開始有「從學習中逃走」的趨勢,失去學習的動力。 定義「學習共體」讓學生彼此對話、相互幫助;讓老師不再只聚焦「上課」,而是真正面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教室打開大門,成為可以共
日而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提並論。宋.蘇軾〈放鶴亭記〉:「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日而語也。」也作「年而語」、「日而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心意相。《孫子.計篇》:「令民與上意。」
2.意旨相。漢.王充《論衡.辨崇》:「明舉鬼神,意共指,欲令眾,信用不疑。」
3.贊成。如:「我意你的看法。」
有福享,有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福澤共分享,苦難共承擔。指甘共苦。《官場現形記》第五回:「還有一件,從前老爺有過話,是『有福享,有難當』。現在老爺有得升官發財,我們做家人的出了力,賠了錢,只落得一個半途而廢。」《文明小史》第二○回:「有福享,有難當。不要說只有這幾個,就是再多些,我用了也不傷天理。」也作「有福享,有禍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業相者。《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替鮑老爹出殯,一直出到南門外。行的人,都出來送殯。」
道而走,結伴而行。《詩經.邶風.北風》:「惠而好我,攜手行。」《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既然如此,我也是投軍去的,便和你行,何如?」
個體認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個體認理論1.1 認的要素1.2 認狀態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個體認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西亞(Marcia,1996)以Erikson的理論為基礎,研究自我認(統合)的發展。 認
氣相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相性質的事物互相感應。語出《易經.乾卦.文言》:「聲相應,氣相求。」後比喻志趣相的人很投合,自然結合在一起。明.朱權《荊釵記》第五齣:「解綬歸來為至友,果然氣相求。」也作「類相呼」、「類相求」。
汙名化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汙名化認(stigmatized identity)係指一個特定的群體,由於歷史背景因素或其特殊的社會情境等,而讓社會中其他團體,通常是較為優勢、強勢的群體對其賦予負面的刻板印象的形容,而其所屬之語言或文化權益等長期被社會忽略,進而造成這個群體中的成員本身對於自身所屬之族群持負面評價,認為其文化較為落後、卑微等,削弱其認感,產生對自己所屬團體認上的危機,甚至可能排斥其母...
王子犯法與庶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王的兒子觸犯了法律,要和平民接受樣的罪刑。意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文明小史》第四回:「照著律例上,雖說是『王子犯法,與庶民罪』,然而也得詳革功名,方好用刑。」《中國現在記》第二回:「俗語說得好,『王子犯法,與庶民罪。』我們這裡只知道押犯人,卻不分別誰是老爺,誰不是老爺。」
孟荀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荀異」不僅對儒家思想的演變衝擊甚大,並且影響深遠。孟子、荀子是儒家,尊孔子,也都重視環境對於教育的影響。如孟子在〔告子篇〕中,以「牛山之木」為喻,申論牛山濯濯,非山之本性,而係受環境的影響,類推到人有不好的行為,亦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受環境的影響。荀子則在〔勸學篇〕中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其意略
  孟、荀的最大差異是在人性方面。孟子是主觀的唯心論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先驗的,是與生俱來的;主張人的本性都是天賦的,天與人是一體的。因此他在...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