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潘敦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權換取水圳權利和穀糧,史上稱為「割地換水」。(同註1) 第一位非漢人通事乾隆23年(1758)清廷改變通事任用辦法,以通漢語的「熟番」取代漢人,任命潘敦仔為岸裡社總通事。(註4)潘敦仔集土目(即土官,乾隆以降為了與中國世襲土官制度區別,故改稱)、社主與通事等職於一身,也造就他與其家族在岸裡社的權威地位。 參考書目註1. 詹素娟、浦忠成等,《台灣原住民》(臺北:遠流,2001),頁32~39。註2.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55。註3. 國立臺灣博物館 - 岸裡社頭目潘敦仔像 http:...
要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重要的事物或文件。如:「婚姻與事業為人生的要件。」《清史稿.卷五二六.屬國列傳一.朝鮮》:「擬變通舊制,嗣後遇有朝鮮關係洋務要件,由北洋大臣及出使日本大臣與其國通遞文函,相機開導,奉旨知照。」
專家共識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試者」、「評分者」三方面,在作業的設計上,需要讓學習者能夠實際產出可觀察的成品或反應,並允許彈性、變通或新奇的反應,而產出作品並不需要太多的特殊技能。其次,對於受試者應該提供相同的指導與材料。而評分者本身必須在此領域或問題上具有經驗,而在評分過程中須採隨機次序、相對標準以評定所有產品之各個項度,同時為避免相互影響之效應,評分者必須各自獨立評分。創作品的專家共識評量:過去許多研究曾採用共識評量技術評定學童之藝術創造力、成人之藝術創造力,均具有相當不錯的信度。此外,運用在語言創造力上之相關實驗研究所獲得評分者間之信度亦佳。...
創造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智力同為個人心理能力。是經擴散思考而表現於外的行為,具有變通、獨特、流暢三特徵。
特殊教育課程設計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生活中常用且實用的知識,太抽象、難理解的教材並不適合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5. 彈性原則:教材編選富變通性,可以因應社會時事作不同程度的增加、改變或刪除,以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調整。6. 多元化原則:教材的選擇需兼具教學目標、社會需求、身心發展、生活經驗、人文關懷、族群和諧、國際社會等多元面向,以加強幼兒對不同知識的吸收能力。7. 興趣原則:教材的編選宜適合幼兒的學習興趣與能力。生動、活潑、富變化與創造思考的教學內容設計,可刺激幼兒經由不同的感官經驗來學習。8. 個別化原則:特殊幼兒彼此間即使屬於同一障礙類別,但因障...
契船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舟求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死腦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思想呆板,不知變通。如:「你這個人甚麼都好,就吃虧在死腦筋。」「現在正是關鍵時刻,如果再死腦筋,就沒機會了。」
嗜古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食古不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食古不化」原或作「食生不化」。閰爾梅在為《破山和尚語錄》所寫的序言中提及:要以文字來傳達知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既想言辭精要,又希望沒有缺漏;既想用字絕妙,又希望容易了解。一味的依循往例,就沒有創新;提出驚人的議論,則恐無根據;援用古人的見解,又怕沒有變通。所以特別為《語錄》寫序,以讚揚其典雅脫俗之文風。「食古不化」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出現「食古不化」書證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七一.集部.別集類二四.空同集》:「平心而論,其詩才力富健,實足以籠罩一時,而古體必漢魏,近體必盛唐,句擬...
通時達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通權達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通權達變」當從「權變」演變而來。權,原來是秤錘的意思。秤錘的移動隨所秤的物品輕重而變,所以「權」本來就可引申為「隨宜變通」的意思。如《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
刻船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舟求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君王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君王治國應要符合時宜,不能一味沿襲舊法,因為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楚國有人渡江時,劍掉到水裡,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但落水的劍卻不會動,這樣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轉變,就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刻舟求劍」,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