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庸     
瀏覽人次:12624 收藏人次:265772
1.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禮記.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文選.賈誼.過秦論》:「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3.禮記篇名。相傳為子思所作,闡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將其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4.流行語。中間很臃腫。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來。」
中庸之道     
瀏覽人次:1585 收藏人次:358936
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處事態度。《醒世恆言.卷二.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吾等適纔分處,甚得中庸之道,若再推遜,便是矯情沽譽了。」
中庸之道(亞里斯多德)     
瀏覽人次:1193 收藏人次:0
  中庸之道(Mesotes)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理論邏輯論證中,譯為「中間性」,但其哲學意義以譯「中道」或中庸之道較妥。
  亞氏在〔尼各馬科哲學〕(Ethika Nikomokkeia)一書中指出:任何事情都有過度、不及和中間等三種情況,「過度」與「不及」常常會破壞道德品質,只有位於中間的「中道」能保存道德品質;而「德性」就是那種可以使人成為善良,並使人能夠出色運用其功能的一種品質,其本性就是「適得其中」。他說:「德性就是中道,是對中間的命中,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正確。」
  亞氏進而說:一切有識之士,都在避免過多和過少,而選取...
中庸的道德哲學     
瀏覽人次:447 收藏人次:130489
中庸的道德哲學目錄1 前言2 舉例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勿走極端這個中庸金律,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說的中心思想,也是注重過程論的必然結果,那就是說,良好的品德,不是停留在兩個極點上,而是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恰到好處。介於過與不及之間的中庸,絕非數量上得中,若過是起點,不及是終點,而行為猶如從起點到終點的拋物線,最高點代表善,則
中庸     
瀏覽人次:402 收藏人次:0
  〔中庸〕一書為儒家哲學之名著,言簡而義豐,旨近而意遠,闡發天人性命之理,為歷代學者所推重。
  〔中庸〕本為〔小戴禮記〕中之一篇,其間雖雜有秦漢人之語句,但從其全書文義而觀:洵為孔門傳授心法,其原文必出於子思,殆無可疑。部分章節,或經門人後學之增益,但絕不可臆斷其為偽託之書。
  〔學〕、〔庸〕二書,〔大學〕以誠意明德為旨要,〔中庸〕則以誠字為骨幹。故〔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庸〕一書,其言修治之方法有二:一為慎獨以存誠...
中庸之德(劉劭)     
瀏覽人次:309 收藏人次:0
  「中庸之德」一詞的「中庸」二字,所指的是出於劉劭〔人物志.九徵〕的「中庸」,而不是〔禮記.中庸〕的〔中庸〕。其原文是說明人物材性的至德純粹圓滿的聖人的名目就是「中庸之德」。其文云:「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征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九徵〕把人材分為三度,即偏至之材,兼材之人,兼德而至。也就是偏材、兼材、中庸中庸是聖人才性的名目,表現在外,顯而可見的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九種徵象都達到完美平正...
中庸哲學     
瀏覽人次:233 收藏人次:0
  儒家重視中庸之道,把「中庸」視為一切善德之原則及待人處事之準則。孔子是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論語.雍也〕載孔子之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後子思作〔中庸〕加以闡揚。數千年來深深地影響中國人的道德實踐及處世態度。
  中庸的涵義,就是程子所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凡事依循自然的規律而行,避免極端偏頗。中庸哲學的真諦有二:一是持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二是順應人性、合情合理。孔子有許多關於中庸的話,如〔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前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意為言行能合乎中道的是...
    
瀏覽人次:29410 收藏人次:715266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正好、剛好。如:「適中」。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瀏覽人次:11746 收藏人次:342153
須、必要。如:「無庸置疑」。
平常的、普通的。如:「平庸」、「庸才」、「庸俗」、「庸人自擾」。
愚笨、拙劣。如:「庸醫」、「昏庸」。
功勞。如:「酬庸」。
    
瀏覽人次:81009 收藏人次:12824559
2.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