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49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已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絕望的語詞,有罷了、算了的意思。《楚辭.屈原.離騷》:「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過去之詞。如:「已經」、「已然」。
停止。如:「雞鳴不已」、「讚美不已」、「後悔不已」、「不能自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助詞,多用於文言文:A>表示肯定的語氣。如:「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B>表示已然的語氣。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表示感嘆。如:「垂垂老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意思。《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楚辭.屈原.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杯水車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告子上》1>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2>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文子.上德》。 (2) 與:支助、贊助。〔參考資料〕 《文子.上德》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掬不能塞江河;水之勢勝火,一酌不能救一車之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竭力、勉力。《孟子.梁惠王下》:「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反求諸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衛靈公》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禮記.射義》、《孟子.離婁上》、《孟子.公孫丑上》。〔參考資料〕 ■《禮記.射義》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孟子.公孫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荅,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扑鬘配命,自求多福。』」
殊途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錢謙益〈袁祈年字田祖說〉:「古之人所以馳騁於文章,枝分流別,殊途而同歸者,亦曰各本其祖而已矣。」
亦步亦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注解〕 (1) 顏淵: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時魯人,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 (2) 仲尼: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因噎廢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家無怒笞,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國無刑罰,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天下無誅伐,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故怒笞1>不可偃2>於家,刑罰不可偃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夫有以饐死3>者,欲禁天下之食,悖4>;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喪其國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5>,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 〔注解〕 (1) 怒笞:因憤怒而體罰。笞,音ㄔ,用鞭杖或竹板抽打。 (2) 偃:音|ㄢˇ,停止。 (3) 饐死:食物阻塞咽喉,無法呼吸而死。饐,音|ㄝ,同「噎」。 (4) 悖:音ㄅㄟˋ,荒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