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張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1)(西元1020~1077)字子厚,宋郿縣橫渠鎮人。服膺《易》、《禮》、《中庸》、孔、孟之學,為一代大儒,世稱橫渠先生。著有《西銘》、《東銘》、《正蒙》、《理窟》、《易說》等,總稱《張子全書》。(2)字孟陽,晉朝安平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文學家,官至中書侍郎;性閒雅,博學能文,著詩文多篇行世。
張載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載是兩宋理學(道學)四子之一,其思想與周敦頤、二程及朱子並列於宋史道學家中;其哲學觀點見於所著〔西銘〕和〔正蒙〕中。
  張載的形上觀點與歷來儒家有別,儒家向來以「道」(朱子釋為「理」)為形上根原,張載則認為「氣」是萬物化生之原,稱之為「太虛」。氣有陰陽之別,稱為二氣,陽氣清,陰氣濁,二氣變動不居,陽極反陰,陰極反陽,變化無窮,由是生出萬物;但萬物之中,人為最靈,因所稟的清明之氣成分較多。
  張載論知,以心為主要官能,可稱之為心知,心知在於學養,重在內省領悟體會,因而否定經驗之知,以為見聞之知不是心知,心知所求的是德性之知,於是排除了科學知識,而專事道德知識,故其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相當於「年」。如:「一年半載」、「三年五載」、「千載難逢」。
以交通工具承運。如:「載客」、「載重」、「載貨」。
承受。如:「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記錄。如:「記載」、「刊載」、「轉載」、「載明」。
充滿。如:「怨聲載道」。
且、又。同時做兩個動作。如:「載歌載舞」、「載浮載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開、展開。如:「張弓」、「張開」、「張口」。
擴大、誇大。如:「張揚」、「誇張」、「擴張」、「虛張聲勢」、「明目張膽」。
慌忙不知所措的樣子。如:「慌張」、「張皇失措」。
看、望。如:「東張西望」。
想法、主意。如:「主張」。
開張:商店開始營業。如:「開張大吉」。
量詞:A>用於計算某些可開張物體的單位。如:「一張嘴」、「兩張弓」。B>用於計算平面物品的單位。如:「一張紙」、「兩張桌子」、「三張薄餅」。
姓。
言簡意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賅,兼備。「言簡意賅」指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語本宋.張載《張子全書.卷六.義理》。 △「要言不煩」
洛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思就藉這個機會搬到人文薈萃的京師洛陽居住。因為左思從未去過蜀國的成都,所以他就去拜訪當時的大文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廁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在創作的過程中,左思又覺得自己的學問不足,便向朝廷請求擔任掌管圖書的祕書郎一職,以便翻閱各種書籍,作為寫作的材料。後來〈三都賦〉完成,卻並未得到時人的重視。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筆並不比班固、張衡差,恐怕是當時的人不喜歡他的形貌,所以也看不起他的文章。左思聽說皇甫謐是位著名的學者,便拿自己的作品去向他請教。皇甫謐看了〈三都賦〉之後非常欣賞,並為左思寫了...
民胞物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人民如同胞,視動物如同類。語本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比喻博愛。《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大凡世上肯拿出錢來做善事的,那裡有一個是認真存了『仁人惻隱』之心,行他那『民胞物與』的志向?不過都是在那裡邀福。」
沐猴而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晉書.卷五五.張載列傳》:「至如軒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輔政,佐時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榮求利,厚自封之資,豐私家之積,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日薄西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日薄西隅注音︰ㄖˋ ㄅㄛˊ ㄒ| ㄩˊ漢語拼音︰rì bó xī yú釋義︰猶「日薄西山」。見「日薄西山」條。 01.《藝文類聚.卷七二.食物部.酒》引晉.張載〈酃酒賦〉:「於是歡樂既洽,日薄西隅。主稱湛露,賓歌驪駒。」 參考詞語︰西山日薄注音︰ㄒ| ㄕㄢ ㄖˋ ㄅㄛˊ漢語拼音︰xī shān rì bó釋義︰猶「日薄西山」。見「日薄西山」條。 01.宋.洪咨夔〈賀新郎.誰識昂昂鶴〉詞:「世事幾番新局面,看底卻高三著。況轉首、西山日薄。」 參考詞語︰西山日迫注音︰ㄒ| ㄕㄢ ㄖˋ ㄆㄛˋ漢語拼音︰xī shān rì pò釋義︰猶「日薄西山」。見「日薄西山」條。 01.元.無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日光。晉.張載〈七哀〉詩二首之二:「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沉。」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