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7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清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的清潔與渾濁。唐.高適〈贈別王七十管記〉詩:「隨波混清濁,與物同醜麗。」
2.引申指事物的高下、優劣、善惡等分別。《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三國演義》第九四回:「且不順大漢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濁乎?」
3.清氣與濁氣。《樂府詩集.卷十五.燕射歌辭三.北周.庾信.周五聲調曲.宮調曲五首之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西遊記》第一回:「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4.音樂上指清亮或重濁的聲音。《國語.周語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閒;其察清濁也,不過一人之所勝。」《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震風過物,清濁效響。」
5.聲韻學上指聲帶不顫動的清音,和聲帶顫動的濁音。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清濁同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潔的水和混濁的水匯合在一起同流。比喻好壞混雜,不辨是非。《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貶之義,任愛憎之斷,清濁同流,以植其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澄澈、乾淨、純潔。如:「清澈」、「清朗」、「清亮」、「清潔」。
高潔、廉明。如:「清望」、「清高」、「清白」、「清操」、「清廉公正」、「清官難斷家務事」。
寂靜。如:「清靜」、「冷清」、「清幽」、「清閒」。
秀美。如:「清麗」、「清雅」、「眉清目秀」、「清秀佳人」。
詳細、明白。如:「清楚」、「清晰」。
了結。如:「清帳」。
整理。如:「清理」、「清掃」、「清除」、「清倉」。
單一的。如:「清唱」、「清一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骯髒、不清潔。與「清」相對。如:「汙濁」、「混濁」。
形容聲音低沉粗重。如:「濁聲濁氣」、「聲音重濁」。
昏亂、混亂。如:「濁世」。
涇渭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涇水流入渭水時,清濁不混,界限分明。語本《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後比喻是非好壞區別得非常清楚。《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守得一十四歲時,他胸中漸漸涇渭分明,瞞他不得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別、判別。如:「辨別」、「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唐.杜甫〈秋雨歎〉三首之二:「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膠柱鼓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子.道德》老子曰:「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1>調2>瑟3>。聖人者,應時權變,見形施宜。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論世立法,隨時舉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時務異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 〔注解〕 (1) 柱:琴瑟上繫弦的木條。 (2) 調:音ㄊ|ㄠˊ,演奏、彈奏。 (3) 瑟:一種彈撥弦樂器,形狀似琴。古有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動,以定聲音清濁高低。
志同道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王充《論衡.逢遇》1>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虞舜2>、太公3>行耦4>,許由5>、伯夷6>操違7>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時也。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何則?道有精麤8>,志有清濁也。許由,皇者之輔也,生於帝者之時;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並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麤,舉措鈞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 (2) 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一種彈撥弦樂器。形狀似琴,長八尺一吋,廣一尺八吋,相傳為庖犧所作。古有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動,以定聲音清濁高低。
移風易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荀子.樂論》。〔參考資料〕 《荀子.樂論》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憲命,審誅賞,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墨子曰:「樂者,聖王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君子以為不然。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