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50.0113 ms
共 11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簡稱。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十千天子,新朝帝釋之宮。」
2.泛稱佛教。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八下.滇遊日記九》:「他處皆釋盛於道,而此獨反之。」
3.姓。如南朝梁有釋道安。
1.解說、說明。如:「解釋」、「注釋」、「詮釋」。
2.解除、消散。如:「釋懷」、「冰釋」、「如釋重負」、「盡釋前嫌」。《國語.晉語四》:「遂伐曹、衛,出穀戍,釋宋圍。」
3.放開、赦免。如:「釋放」、「開釋」、「保釋」。漢.王充《論衡.變虛》:「方伯聞其言,釋其罪,委之去乎?」
4.放棄、捨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史記.卷九七.酈生傳》:「農夫釋耒,工女下機。」
5.脫下。如:「釋甲」。《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食監奏未釋服,未可御故食。」唐.顏師古.注:「釋,謂解脫也。」
|
手不釋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中總是拿著書卷。比喻勤奮好學。三國魏.曹丕〈典論.自敘〉:「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文明小史》第八回:「他本是手不釋卷的人,到了此時,甚覺無聊得很。」也作「手不輟卷」。
|
如釋重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快。《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太守待他去了,如釋重負,背上也輕鬆了好些。」也作「若釋重負」。
|
解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析闡明。《後漢書.卷三六.陳元傳》:「採孔子拜下之義,卒淵聖獨見之旨,分明白黑,建立左氏,解釋先聖之積結,洮汰學者之累惑。」
2.說明某事的原因、理由。《三國演義》第四○回:「吾父棄世,吾兄現在江夏,更有叔父玄德在新野。汝等立我為主,倘兄與叔興兵問罪,如何解釋?」《紅樓夢》第八回:「先聞得說字、問包子等處,也還可不必起來;後來摔了茶鍾,動了氣,遂連忙起來解釋勸阻。」
3.消除。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一:「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紅樓夢》第二五回:「賈母聽如此說,便趕著問:『這有什麼佛法解釋沒有?』馬道婆道:『這個容易,只是替他多做些因果善事,也就罷了。』」
|
詮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文字解釋或指解釋的文字。如:「這書將莊子的思想詮釋得很好。」唐.顏師古〈策賢良問五道〉:「厥意如何?佇問詮釋。」
|
釋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心。如:「兒在此一切如常,請父親釋懷。」也作「釋念」。
|
愛不釋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歡得捨不得放手。《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鄧門上一見雕鏤精工,愛不釋手。」
|
詮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詮釋學1.1 基本理論1.2 教育上的意涵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詮釋學 詮釋學(Hermeneutik,herméneutique,hermeneutics)舊譯為「解釋學」或「聖經解釋學」。過去把它譯為...
|
注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解釋文句的意義。《隋書.卷七六.文學傳.潘徽傳》:「總會舊轍,創立新意,聲別相從,即隨注釋。」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陶潛讀山海經十三首用事,今本多差誤,各為注釋之。」
2.解釋文句意義的文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唐.劉知幾《史通.卷五.補注》:「文言美辭,列於章句,委曲敘事,存於細書,此之注釋,異夫儒士者矣。」
|
闡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詳細解說。如:「古書中的每一字句,他都闡釋得清清楚楚。」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