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鱗副泥鰍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大鱗副泥鰍
英文名: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描述:
體延長,前段略為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形,背緣線平直;尾柄有皮質隆起而與尾鰭相連。頭部稍側扁,近似圓錐形。吻突出而稍圓鈍。眼小,上側位,無眼下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鬚5對,短於頭長之半;其中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縱列鱗98-12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5-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4-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尾鰭圓形。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為淡黃色,體側散佈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連成線紋;背鰭、臀鰭及尾鰭具深色細點。
分布:
分布於中國大陸中部及臺灣。台灣之各地低海拔的河川中、下游、池塘、溝渠與稻田皆有分布,尤以南部水系為主。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