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微波的危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zard from Microwav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微波通常是指波長為1m至1mm(頻率為300MHz至300GHz)之電磁波。微波的生物效應主要與其在體內經吸收後而轉換為熱能之熱效應有關。一般言之,微波的潛在健康危害隨其波長之增加而增加。當其波長小於0.3cm時,它可在皮膚表層被吸收;3~10cm時,穿透力最大,對體內器官具潛在危害。微波之職業性暴露,被懷疑可能會導致白內障。如果暴露強度及時間足夠,則局部微波輻射,會引起燒傷,全身輻射會引起熱危害,這種熱危害,若夠強的話,可致人於死。當全身微波輻射達10mW/cm2時,體溫可上升1℃。據東歐諸國報告,低強度微波輻射,會引起多種非熱效應危害,包括行為改變內在。但在西歐國家卻鮮有類似的報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微波的危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