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暑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ㄖˋ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shǔ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ㄖㄜˋㄩˇㄏㄢˊ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ㄒㄧㄠㄕㄨˇ」、「ㄕㄨˇㄑㄧˋ」、「ㄅㄧˋㄕㄨˇ」。
  2. ㄕㄥˋㄒㄧㄚˋㄖㄨˊ:「ㄕㄨˇㄐㄧㄚˋ」、「ㄕㄨˇㄑ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ǔ
解釋:
  1. 炎熱或炎熱的季節。與「寒」相對。
    【例】暑氣、避暑、寒來暑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ǔ
解釋:
[名]
1.炎熱的夏天。如:「盛暑」、「酷暑」。
2.熱。如:「避暑」、「溽暑」。
[形]
炎熱的。如:「暑天」、「暑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相關資料連結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炎熱。與「寒」相對。如:「避暑」﹑「暑天」。《說文解字.日部》:「暑,熱也。」《禮記.樂記》:「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明史.卷二一六.翁正春列傳》:「正春風度峻整,終日無狎語。倦不傾倚,暑不裸裎,目無流視。」

2. 炎熱之夏季。如:「暑夜」、「酷暑」。《北齊書.卷二一.列傳.封隆之》:「但以時既盛暑,方為後圖,遂命班師。」《南齊書.卷一四.州郡志上》:「漢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輒避處高,今交土調和,越瘴獨甚。」

3. 中醫術語。一種致病邪氣,與「風、寒、燥、溫、火」合稱六淫。《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唐.王冰.注:「陽熱大盛,寒不能制,故為病曰暑。」

注音: ㄕㄨ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暑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