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獰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ㄒㄩㄥㄜˋㄒㄩㄥㄅㄠ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ㄋㄧㄥˊㄒㄧㄠˋ」、「ㄋㄧㄥˊㄕˋ」、「ㄇㄧㄢˋㄇㄨˋㄓㄥㄋ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獰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ng
解釋:
  1. 凶惡、凶暴。
    【例】獰笑、面目猙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ng
解釋:
[形]
1.凶惡、凶暴。如:「獰笑」、「面目猙獰」。唐.韓愈〈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2.凶猛。唐.貫休〈觀懷素草書歌〉:「醉來把筆獰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宋.蘇軾〈書韓幹牧馬圖〉詩:「龍顱鳳頸獰且妍,奇姿逸德隱駑頑。」
[動]
怒吼、咆哮。唐.韋莊〈觀浙西相府畋遊〉詩:「紫袍日照金鵝鬥,紅旆風吹畫虎獰。」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凶暴、凶猛。如:「獰笑」、「獰視」。唐.韓愈〈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宋.蘇軾〈書韓幹牧馬圖〉詩:「龍顱鳳頸獰且妍,奇姿逸德隱駑頑。」

2. 怒吼、咆哮。唐.韋莊〈觀浙西府相畋遊〉詩:「紫袍日照金鵝鬥,紅旆風吹畫虎獰。」

3. 「猙獰」:面貌凶惡的樣子。《紅樓夢》第八○回:「寶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猙獰神鬼之像。」《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叫家丁妝了一班牛頭馬面,魔王夜叉,極猙獰的怪物。」

注音: ㄋ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獰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