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南司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nán s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án sī
解釋:
1.南北朝御史中丞的別稱。專職監察、彈劾。《梁書.卷一四.江淹傳》:「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折衷;今為南司,足以震肅百僚。」
2.唐代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皇宮南面,故稱為「南司」。《舊唐書.卷一六七.宋申錫傳》:「會內官馬存亮同入,諍於文宗曰:『謀反者適宋申錫耳,何不召南司會議。今卒然如此,京師企足自為亂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南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