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崑崙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kūn lú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ūn lún
解釋:
1.山脈名。參見「崑崙山脈」條。
2.山名。參見「崑崙山」條。
3.古代泛指中南半島南部及南洋群島一帶的居民。為現今的馬來人種。見《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蠻西南蠻傳.林邑傳》。
4.稱皮膚黑的人。《晉書.卷三二.后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后傳》:「時后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崑崙。」
5.道家稱頭為「崑崙」。見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二.上部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崑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