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兀子 - 教育百科
ˋ
˙
  • 漢語拼音 wù z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ù zi
解釋:
1.一種方形而沒有靠背的小凳子。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其無法度。」《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又哭了一回,把個坐兀子填高,將汗巾兜在梁上,正欲自縊。」也稱為「杌凳」、「杌子」。
2.兀自、獨自。《董西廂》卷八:「誰知今日見伊,尚兀子鰥居獨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嘴弄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兀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