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氧垂曲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xygen Sag Curv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受污染河川,由於耗氧作用(deoxygenation)與再曝氣作用(reaeration),河水溶氧隨著流過時間或距離變化的曲線,可以用史費方程式(詳見本書對該詞之解釋)或下圖表示,圖中之曲線稱為氧垂曲線。
  河水受污染初期,因污染物濃度較高,耗氧速率大於再曝氣速率,河水溶氧逐漸降低。其後污染物濃度被分解而逐漸減少,耗氧速率降低,若小於再曝氣速率,河水溶氧逐漸上生升而恢復。氧垂曲線最低點稱為臨界點,該點溶氧濃度稱臨界溶氧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氧垂曲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