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減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ˊㄓㄥˇㄊㄧˇㄓㄨㄥㄑㄩˋㄉㄧㄠˋㄧˊㄅㄨˋㄈㄣˋㄩˇㄗㄥ」、「ㄐㄧㄚ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ㄐㄧㄢˇㄈㄚˇ」、「ㄐㄧㄢˇㄈㄟˊ」、「ㄐㄧㄥㄐㄧㄢˇ」、「ㄐㄧㄢˇㄕㄠˇ」、「ㄧㄡˇㄗㄥㄨˊㄐㄧㄢˇ」。
  2. ㄐㄧㄤˋㄉㄧㄔㄥˊㄉㄨˋㄖㄨˊ:「ㄐㄧㄢˇㄖㄨㄛˋ」、「ㄐㄧㄢˇㄑㄧㄥ」、「ㄐㄧㄢˇㄙㄨˋㄇㄢˋㄒ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減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n
解釋:
  1. 從整體中去掉一部分。與「加」、「增」相對。
    【例】減少、削減
  2. 降低、耗損。
    【例】減弱、減色、銳減
  3. 數學上指從一數中取去另一數。
    【例】五減二等於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n
解釋:
[動]
1.從整體中去掉一部分。如:「減少」、「削減」。《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2.降低、耗損。如:「減弱」、「銳減」。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一:「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唐.李商隱〈贈荷花〉詩:「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3.不及、不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羊叔子何必減顏子。」
4.數學上指從一數中去掉另一數。如:「五減二等於三。」
[名]
1.數學上的運算方法之一。即減法。
2.姓。如漢代有減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á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減少、變少。
  2. [[動] ] 不足、欠缺。
  3. [[副] ] 少。
  4. [[動] ] 從碗盤中撥出食物。
  5. [[動] ] 降低。
反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