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箜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ōng |
解釋:
參見「箜篌」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箜篌」:樂器名。古代一種弦樂器。形狀似瑟而小,弦數不一,少則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撥彈奏。《龍龕手鑑.竹部》:「箜篌,樂器也。」《玉篇.竹部》:「箜,箜篌,樂名。」《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魏書.卷一○○.烏洛侯列傳》:「樂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或稱為「空侯」、「坎侯」。 |
|
注音: | ㄎㄨㄥ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箜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