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精神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irit Education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精神教育著重於愛國思想教育,是一種精神陶冶,也是一種心理建設。青少年時期需要接受精神教育,以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確立中心信仰,陶冶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積極進取的精神,並建立服務的人生觀。精神教育的理念可從四方面說明:
  1.建立自信信道的心理:自信基於意志為信仰之本,信道之道乃指大學之道與率性之道。青年要建立自信信道的心理,必須先立志。使人生有了目的,努力以赴,才有達到之日。
  2.養成自救救國的心理:救國必須自本身救起,所以愛國的青年先要自救。自救可從消極與積極兩方面做起:(1)消極方面要消除依賴的心理;(2)積極方面加強奮鬥的心理及恢復自尊的心理。救國的大志產生於救國的心理。
  3.培養自助助人的心理:自助是獨立自由的根源;助人為互助的始基。自助助人則是合作的基石。
  4.樹立自力力行的心理:革命成功端賴自力奮鬥;力行就是革命;能力行才能自力奮鬥。
  現代青年應該從自己做起,能自信、自救、自助與自力奮鬥,秉持「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力行實踐,才能擔負救國的責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精神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