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色散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sè s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è sàn
解釋:
白光由一介質進入另一介質時發生折射(如由空氣入射稜鏡),因各色光的光速不同,造成折射角度不同,而分散排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色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知識 1:
當光線照在寶石面上而被分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彩虹顏色的現象,稱為色散,亦稱火彩或火頭。色散愈高的的寶石,發出七彩光的現象就愈加明顯。以鑽石為例,其色散高達0.044,所以能夠散發出極為閃耀的光芒;而鋯石色散也高達0.038,琢磨成刻面寶石後,也會像鑽石般有著出火的現象。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色散
主題: 地質
作者: 何恭算
數位化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礦物
紀錄類別: 地質學習資源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spersion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複色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亦指光波分解成波譜或隨頻率或波長而變化之任何物理量。例如太陽光通過分光稜鏡後,由於它對各種頻率的光具有不同之折射率,使各色光之前進方向產生不同程度之偏折而分散,而形成由紅到紫色之連續光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色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