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隳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ī
解釋:
  1. 毀壞、損毀。
    【例】隳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ī
解釋:
[動]
毀壞、損毀。《呂氏春秋.慎大覽.順說》:「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文選.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毀壞、損毀。《龍龕手鑑.阜部》:「隳,毀也。」《呂氏春秋.慎大覽.順說》:「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漢.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2. 怠惰。《韓非子.六反》:「凡人之生也,財足用則隳於用力,上治懦則肆於為非。」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三:「民有不奉天時,負地利,及師不教導,生徒隳學者,皆論如律。」

注音: ㄏㄨㄟ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