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屏馬口鱲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高屏馬口鱲
英文名: Opsariichthys kaopingensis
描述:
背鰭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4-1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側線鱗45-48;背前鱗22-23。體延長而側扁,無肉稜。頭較大,吻端圓鈍。眼較大。口裂中大,可延伸達眼前緣下方。上頜前端有微凹。體被有中型圓鱗。臀鰭在雄魚明顯延長。體背側呈灰黑色,體側銀白色。雄魚背鰭、臀鰭具黑色條紋,頭腹部呈亮黃色至淺橘黃色,胸鰭、腹鰭呈淺黃色。與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極為相似,兩者之間的的差異,可由背前鱗22-23(vs. 25-27)以及側線鱗數45-48(vs. 51-55)加以區別。
分布:
台灣的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的高屏地區,從高屏溪到恆春半島之主要溪流中、下游及支流水域中,皆有其分布。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