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海毛蟲 - 教育百科
黃 | |
海 | |
毛 | |
蟲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黃海毛蟲Chloeia flava 分類地位上屬於仙蟲科(Amphinomidae)的一員,體型略為寬扁且狹長,體長約5~13公分,體寬約2.5~3.5公分,體節約30節,體色多樣,身體多為淡紅棕色,背部中央有一串鑲白邊的紫褐色橢圓或圓形斑紋,體側的鰓為羽狀紅褐色。本種剛毛束長,其中接近背面有一根為紫褐色之外,其他的剛毛皆為白色,內有毒腺,剛毛接觸皮膚後,會刺入並注入毒液,造成刺痛。黃海毛蟲隱匿在潮間帶至100公尺深的泥質砂或軟泥質底的海底石頭下方,屬於底棲性動物,偶爾會到沙面覓食或於夜間在海面上游泳,以浮游生物與碎屑為食,中文別名為「黃斑海毛蟲」,英文名為「Fire worm」、「Golden Bristle worm」、「Bearded Fireworm」、「Peacock Bristle Worm」與「Beautiful fireworm」,屬於不常見種。 黃海毛蟲分布在日本本州中部以南至臺灣,以及印度-西太平洋等地的溫暖海域一帶。臺灣地區則在南部與東北部海域有本種的採集記錄。 |
|
知識 1: 懸浮性有機物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黃海毛蟲 | |
世界地理分布: | 日本本州中部以南至臺灣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目名: | 仙蟲目 |
中文科名: | 仙蟲科 |
中文綱名: | 多毛綱 |
中文門名: | 環節動物門 |
台灣分布地點: | 臺灣地區則在南部與東北部海域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環節動物類 |
拉丁屬名: | Chloeia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目名: | Amphinomida |
拉丁科名: | Amphinomidae |
拉丁種小名: | flava |
拉丁綱名: | Polychaeta |
拉丁門名: | Annelida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知識單元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貓頭鷹博士